提起價值投資法,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股神巴菲特都是價值投資法的追捧者。然而,現今市場有許多人認為價值投資已死,以下有6個常見的價值投資法謬誤,今次請來財經書作者及股票班導師龔成逐一拆解。

價值投資是甚麼?

價值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核心概念是找出企業的內在價值,透過分析基本面如收益率、市盈率和市淨率等,去尋找一些股價被低估的股票。

巴菲特價值投資的5大關鍵

  1. 投資企業
  2. 了解市場先生的存在
  3. 確定企業內在價值
  4. 保持投資安全邊際
  5. 維持長期投資

價值投資已死?

價值投資曾經是風靡全球的經典投資策略,但近年有人對這個投資方式提出質疑,認為價值投資法知易行難、成效欠佳,更有人認為在環球「放水」的情況下,價值投資已不合時宜,以下有6個對價值投資的疑問﹕

現金有限 價值投資知易行難

有人認為,股價跌至便宜區時入貨,知易行難,事實上是很難實行,因為現金有限,即使股價回落,都未必有資金「溝貨」。龔成回應,投資時最重要是視乎企業價值,首要進行估值,如果是優質股份的話,只需待股價回調至合理價格,即可買入。

投資兩手準備 

他續指,理想的入貨策略上,當然希望待股價跌至便宜區時才入貨,但未必能切實執行。因此,如果股份優質的話,當股價回調至合理區已經可以考慮買入,投資者可將資金分注買入優質股,同時留有一定現金,當股價大跌時進行買入動作,這樣可作兩手準備。

金字塔式策略 

另外,他又重申,這不是進行「溝貨」動作,而是每次入貨時都使用的投資策略,首先訂下總投資金額,然後再按情況使用月供、分注策略,或是以金字塔式策略作資產配置。

美國「印銀紙」 買低估值股份並不可取

有人質疑,在低利率政策下,加上美國不斷「印銀紙」,買入低估值股份並不可取。

龔成表示,價值投資法不單單指買入低估值的股份,其精粹在於買入股份等於買入公司。投資者可鎖定一些優質公司,而這些有優質的成長型公司,不一定等到股價跌至便宜區時才買入,可視乎情況在合理價格範圍內買入股份。

價值投資難以評估新型業務的價值

另外,有人認為價值投資難以評估新型業務及科技股份的價值,例如Tesla。龔成認同相關說法,他提到,一些潛力高的股票,在衡量估值時會較困難,但不代表不能買入,只是需要多花時間去進行評估,判斷股價的合理及便宜的範圍。

他表示,價值投資法的精粹在於買股票等於買入公司,核心概念就是,只要分析公司是優質且持續有增長,那該公司已經可以考慮,投資者只需考慮股價平貴問題。

價值投資忽視宏觀經濟的影響

有人質疑,價值投資忽視了宏觀經濟的影響,認為不是有「價值」的股份就可以避免經濟因素的影響力。龔成直指,買股票是長線投資,長線概念長達5年、7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一般都起碼投資3年,既然投資年期這樣長,當下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認為投資者毋須過於擔心。

中短期因素的影響有限 

他續指,價值投資方向是買入一間公司並待它成長,經濟的中短期因素不是買入公司的最大考量,又指只要是長線投資,並買入優質股份的話,其實對這些中短期因素的影響有限。

市場雜音變多 價值投資難實行

有人認為,市場信息急速,雜音變多,難以在最好的時機買入股份,亦難以實行價值投資的方法。龔成提到,當考慮長線投資時,不用過於介懷一些短期市場雜音、市場情緒,只要這些因素不會影響公司核心,對企業基本面沒有影響的話,這些短期情況對公司未來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

他又表示,在分析時往往會面對市場上的雜音,但要考慮的是,這些因素在3年後會否造成核心影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這些雜音是不用理會的。

淨值落差是否能變現

另外,很多人都關心,淨值落差是否能變現,甚麼時候才可賣貨?

龔成認為這涉及金錢模式的思維,他指如果手持優質股份的話,不用心急賣出股票用來變現,亦不必急於鎖定利潤,因為鎖定利潤的概念,是將股票變回現金,但現金是會貶值的,如果持有優質股,股價長期向上的話,那對財富的正面影響會更大,因此不用急於套現。

短期股價不可預期

此外,他提到,短期股價不可預期,容易受市場情緒、資金流向影響,但長期的話,股價就會直接反映企業價值及基本面。因此,投資概念應該是抱持「買入股票等於買入公司」的策略,買入後要等待公司成長,而公司發展正面,亦會反映在股價上,股價一直向上的時候,就不用急於套現。

投資者要跳過現金思維

龔成又以比亞迪、騰訊及港交所為例,這些股票在近十年升了許多倍,如果投資者在過程中急於將股份變現,就不能賺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潤,因此他提醒投資者要跳過現金思維,着重資產長線持有的概念。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