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分析】長和系四家公司週四(18日)公布去年度業績,由於受疫情拖累,盈利均出現大幅倒退,亦屬市場預計之內;但在公布業績的同時,長實集團(1113.HK)宣布了一項向李嘉誠基金會收購四項資產的計劃,總值高達170億元,成為了市場焦點。

長和長實去年純利跌倒退

先說業績方面,長和(0001.HK)截至去年底年度盈利減少27%,至291.43億元,派末期息1.7元,按年少26%,全年派息減27%至2.314元。期內收入4,038.5億元,按年跌8%。

至於長實,盈利倒退幅度更大,去年股東應佔純利163.32億元,按年跌44%,營業額598.25億元,按年跌27.4%,派末期股息1.46元,按年減7.6%,全年股息1.8元,按年跌14.3%。

兩隻公用股電能實業長江基建盈利均跌

電能實業(0006.HK)去年去年收入12.7億元,按年跌近6%,盈利61.32億元,按年跌14%。派末期息每股2.04元,全年派息2.81元,按年分別微升0.5%及0.4%。

長江基建(1038.HK)去年營業額383.52億元,按年升6.2,純利73.2億元,按年跌30.3%,派末期息1.79元,上年同期派1.78元。全年派息2.47元,按年增長1仙,保持上市24年來股息連年增長的紀錄。

新收購帶來意外驚喜

盈利下跌,主要因新冠疫情為業務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不過,相對於意料之內的業績表現,長實同日宣布向集團創辦人李嘉誠旗下李嘉誠基金會收購四項資產的計劃,卻為市場帶來意外驚喜。

有關的四項資產分別為UK Power Networks的20%股權;Northumbrian Water的20%股權;Wales & West Utilities的10%股權;及Dutch Enviro Energy的10%股權。長實將按每股51元,向李嘉誠基金會發行逾3.33億股新股,以支付收購;同時由於發新股或對股東有攤薄,為減低影響,長實計劃進行相同股數的股份回購,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9.03%。

保證現金回報率5.3%

長實方面表示,交易符合公司長遠發展政策,以可用現有現金,尋找穩定及提供經常性收入的優質資產項目,而且得到賣方保證,2021及2022年每年現金派發額數不少於9.1億元,意味兩年現金回報率至少有5.3%,將全數派與股東,亦即今後兩年的股息總額,將由去年度的66.48億元,增至最少75.58億元。

另外,回購價每股51元較過去10日長實股價平均有10%溢價,亦高於過去52週最高價,為股東提供套現機會。

李氏持股增至45%

不過市場人士更關注的是,上述交易完成後,李嘉誠及李澤鉅於長實的持股將由35.99%躍增至45.03%,獨立股東則持股則由64%減至54.97%,令外界關注李嘉誠父子是否有意部署私有化長實。

事實上,李氏父子近年一直持續有增持長實的舉動,據聯交所披露權益資料,2020年全年李氏父子從3月20日起,年內累計有131個交易日在場內增持長實,涉及7,246萬股、總額30.68億元,累計增加股權達1.96百分點。而今年1月份,李氏父子再有多四次增持。

大和資本:續予長實「買入」評級

相比之下,對旗下另一旗艦長和,二人在2020年全年共只有四次增持,可見取捨態度非常明顯。

大和資本報告指出,完成交易後李氏父子將持有長實逾4成股份,與2015年長和系重組前持有長江實業的股權水平相若,認為是清晰強力的增持訊號,而長實新收購和回購方案則是快速達成目標的方法。該行續予長實「買入」評級,目標價為68元。

50元樓上料有沽壓

瑞信則認為,收購資產與長實發展策略相符,在新型肺炎疫情後可進一步增加持續經營收入及盈利貢獻。雖下調長實今、明兩年每股盈利預測分別7%及3%,每股資產淨值預測下調3%,但就將目標價由51.9元上調至61.6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不過,花旗就只將長實評級由「賣出」升至「中性」,主要是預期當長實股價明顯升越51元時,股東或會獲利回吐。

長實後市視乎未來業務表現

而長實在週五(19日)的股價表現亦一如花旗所料,高開逾6%,盤中最高見50.5元;至於系內其他股份則全部下挫,長和跌幅更逾3%。

可以說,長實今次的收購動作,長線有助提升盈利,短線也能為股價帶來刺激,對小股東而言都是有利,不過股價升抵50元後,已反映相關因素,之後是否買入,就要視乎未來業務表現能否改善。

預期息率3.75厘

至於息率方面,長實表示今明兩年派息不會少於去年水平,加上交易的現金收益,花旗預期每股派息將達最少1.877元,以股價50元計,股息約為3.75厘,可以說是合理,但又並非相當吸引的水平。

走勢上,長實自2月低位38.25元至今已累升約三成,雖然有收購消息提振,但在主要業務仍受制於疫情下,估計短期將維持在45至55元水平徘徊,這亦是2019年下半年橫行區底部阻力所在。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