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大家都認為女性比男性活得更長,事實確如此:在有確切記載的超級百歲老人(年齡逾110歲)群體中,90%是女性。長壽第一人是名叫珍妮·卡門的法國女性,享年122歲+164天。

日食150g水果:減40%患心臟病風險!8個科學的健康飲食習慣一定要識|健康基因

全球女性的預期壽命高於男性

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中,男性平均壽命為70.31歲,女性為75.33歲。人類死亡率資料庫 完整地記載了38個國家/地區的男女壽命,最早可追溯到1751年。其中,每一年、每一個國家的資料都顯示,女性的預期壽命高於男性。

女性更具生存優勢

冰島是一個人口基因成分比較單一的小國,歷史上經歷了饑荒、洪水、火山爆發和流行病等多重災難,預期壽命可高達69。然而無論是瑞年還是災年,無論是生命之初還是生命盡頭,女性都更具生存優勢、活得更久。 

女性/男性壽命比值曲線-香港財經時報-HKBT
圖片:作者提供

女性/男性壽命比值曲線(>1說明女性的期望壽命更高)

為何女性活得更久?

一個出生在1820年的女嬰,可能比同年出生的男嬰多活4歲;一個出生在1920年的女嬰,仍然可能比同年出生的男嬰多活4歲……百年來得益於醫療、科技的發展,人均壽命早已翻倍,但女之間的這段差距依然存在。對此,科學界們提出了種種解釋:

1. 性激素

雄激素使男性表現得更好鬥,更容易傷殘和死亡,與此同時具有抑制免疫力的負面作用。與之相反,雌激素卻是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激素。

2. 環境

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姆斯認為,覓食方式和冒險行為的差異導致男女面臨的危險程度不同。原始社會中,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採集。顯然,男人英年早逝的概率更大。

3. 養育方式

「祖母理論」認為,由祖母代為照顧女兒的後代能提升後代的品質和數量,增加基因延續的可能性,因此女人的生育期雖短,但壽命更長。也有科學家認為關鍵在於「誰來帶孩子」,如果照顧後代的是男人,孩子有機會更長壽(比如貓頭鷹)。

4. X染色體

女性的第二條X染色體具有保護作用,能夠補償單個不良等位基因帶來的危害,類似於備分份。此外,線粒體基因中存在一些僅損害男性壽命的基因變異。
端粒:作為細胞的生命時鐘,端粒的長度在男女出生時沒有明顯差異,但在衰老的過程中,男性的端粒縮短得更快。

5. 其他

壽命差異還涉及很多複雜的因素,例如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暴食;體形(體形大,器官的負擔亦大,身體細胞變異的概率也更多);月經(增加造血功能);治療依從性(男性更容易忽視小毛小病,不及時就醫);心理因素等。由於壽命本身還有很多機制不明確,這些解讀往往流於表面,就不一一展開了。

性別差異背後的啟示

1.疾病的性別差異

性別除了影響壽命,也會影響我們對老年疾病的敏感度,表現為男女的易患病種類與患病率明顯不同。比如,編碼載脂蛋白E的APOE4等位基因與女性壽命縮短的關聯更大;APOE4是阿爾茲海默病的風險因素,因此女性更易患此疾病。又比如,CHRNA3上的SNPs位點與男性壽命縮短的關聯更大,該基因編碼煙鹼型乙醯膽鹼受體,變異率與吸煙習慣有關,因此男性更容易中招。

研究顯示,除了阿爾茲海默病,連疾病都格外「偏愛」男性……不過,女性這邊也不全是好事:雖然活得更久,但她們患病率更高,生活品質更差。

人類有個獨一無二的怪現象,患病率與死亡率不成正比。例如,男性死於心臟病的概率高於女性,但實際上,女性患心臟病的概率更高;除此外,女性更容易受關節炎、骨質疏鬆、韌帶損傷、結締組織疾病困擾,平均健康狀況低於男性。

總括而言,女性小毛小病不斷,但病不至死;男性平日身體健康,但容易被一場大病帶走。因此,瞭解性別的疾病差異,並針對性別度身訂制抗衰對策才能稱之為「用在刀刃上」。

2. 模式生物的性別差異

野生動物的壽命不一定能準確反應內在的衰老,因此科學家更關注的是實驗室中的模式生物,它們有哪些性別差異呢?

  • 線蟲:雌雄同體,壽命取決於培養條件與交配行為。
  • 果蠅:壽命嚴重取決於基因型、交配狀態與雌性繁殖力。
  • 大鼠:雌性具有約2%至15%的輕微優勢。
  • 小鼠:沒有強烈或一致的性別差異,不同品系、不同地區之間的統計差異較大。
  • 恒河猴:雌性壽命更長。

3.抗衰老藥物的性別差異

男女平均壽命不同,對很多抗衰措施的回饋也有區別。方法對了,你是成功的小白鼠;方法錯了,你是失敗的對照組……這也是目前很多抗衰老研究忽視的難題。

根據研究,具有明顯性別差異的潛在延壽物質中,Nrf2啟動劑、阿司匹林、17-α-雌二醇、去甲二氫愈創木酸與阿卡波糖偏愛雄性;雷帕黴素就偏愛雌性。

沒有出鏡的藥物有兩種可能:

  • 一是無明顯性別差異;
  • 二是無相關研究。

畢竟大多數科學家都在用C57BL/6雄鼠做實驗,同時研究雌鼠和雄鼠並不常見。小鼠尚且如此,人只會更複雜。如果一個女性為了延壽鼓起勇氣吞下三瓶阿卡波糖,然後發現這藥好像對女性作用不大,也是一出尷尬的喜劇。

事實上,很多人在延壽的觀點都比較激進,「寧可吃錯,不可放過」。但是,性別、年齡甚至地區這些重要的細節對「拿來主義」的抗衰先行者而言非常重要,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研究關注於此,帶給大家更多啟發與思考。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編按:專欄作者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作者簡介: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