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以「群體免疫」應對疫情的設想在西方流行一時。該設想是當群體中,有一定比例的人有免疫力,使RO(基本傳染數,用以衡量自然傳染力)低於1時,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也不會受感染,因而嘲諷進行積極的干預政策(Suppression)抗疫是徒勞無功的,新冠肺炎始終會反彈。

DNA去氧核糖核酸|DNA指紋族譜術興起!生前死後一樣可以驗明正身|健康基因

群體免疫=70%以上人感染才獲免疫力

事實上,假設新冠肺炎的RO值為3,按照群體免疫的觀點,整個群體需要70%以上的人感染才獲得免疫力,隨後疫情方可逐漸消失。可是,誰能保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能熬下來,活過來,冷不妨這會造成更大型的社區爆發,令感染和死亡人數屢創新高。

新冠肺炎無法永久寄生人體內 

所以,「群體免疫」的設想有以問題:

  1. 想法不人道,這意味讓部分人,尤其是老弱病者在重大疫情中自生自滅。反之,積極干預比坐看病毒殺害萬千百姓的「群體免疫」更符合社會道德和更為人道。
  2. 沒有考慮現代科技及醫學的力量能爭取寶貴的時間,以尋求應對病毒的治療方案,如疫苗、藥物和提升免疫能力的方法。
  3. 抹殺文明社會的力量,能藉瞭解病毒的特徵,從而調配社會資源,重點抗疫。
  4. 新冠肺炎不是肝炎病毒或愛滋病毒,無法永久寄生人體內,積極干預可以令它像SARS那樣退出歷史舞臺。而中國等國的抗疫實戰證明,新冠肺炎確可通過積極干預、採取果斷措施予以遏制乃至消弭的。
  5. 抗疫期間,不能抹殺醫護人員和社會抗禦病毒的卓絕努力;如果放任自流,只會自毀長城。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編按:專欄作者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作者簡介: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