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影響,令香港失業率不跌反增。因此不少人要維持生計都會另外再找工作,而不少人考慮到轉職從事外賣外送員。而有機構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食物外送行業對香港飲食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更保障大量職位。而《香港財經時報》亦邀請了一名外賣師親身分享行內實況,如:如何入行、待遇等等。

調查:外賣業為香港次季帶來4.8萬個職位

獨立專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一項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餐飲業在香港提供30萬個工作職位,經濟貢獻3.2%。而食物外送行業對香港飲食業起帶來龐大經濟效益,因為平均有31%的餐飲從業員,因餐廳提供外送服務而得以繼續工作。

在4月至6月的疫情高峰期,報告中估計外送服務保障了香港約48,000個職位,以餐廳夥伴的營業額計算,外送服務亦貢獻80億元收益。

叫外賣回家食都有風險?5招避免中招 有1招一定要做

外送平台戶戶送提供逾3,500個職位

以外送平台戶戶送(Deliveroo)為例,其在2020年已為香港餐飲業提供逾3,500個職位,較去年增加67%。另外,其公司亦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有約3,000間餐廳加盟其平台,藉着外送平台戶戶送提供外送服務增加餐廳收入。而且調查亦要求了,受訪餐廳就各類型業務支援措施的重要性進行排序,而排名如下:

  1. 「外送平台的外賣服務」
  2. 「其他政府援助」
  3. 「政府保就業計劃」
  4. 「稅項減免」
  5. 「政府貸款計劃」

過半數受訪者表示,外送平台的幫助對減輕其負擔十分重要。

外賣師親身分享 拆解外賣業真實情況

在疫情期間,不少人都會有想過做外送平台的外賣外送員賺取外快,而《香港財經時報》則邀請了真正的外賣師 —— Gary作分享,為大家拆解外賣業的真實情況。Gary在2017年副學士畢業,因當初副學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同時眼見外賣員招聘及待遇較好,所以決定入行。而他至少在2個外賣平台工作。

被問到如何入行,Gary表示登記外送平台的外賣員很簡單,只需要到外送平台的官網作出申請,其中分為電單車、單車或步行的外賣員。而Gary因沒有電單車牌,所以便選擇做步兵。

外賣員待遇一日比一日差

至於待遇方面,Gary表示在2019年前外賣員都是合約制的,而人工大約是底薪每小時50元。而若有外賣則計算每宗15元,所以以平均計算每小時若有80元左右。但是在2019年公司將合約制轉為自僱行業,取消底薪。

開頭步兵平均每區有50元一單外賣,但後來越變越少,現時大約只有30元一單。而且Gary更提到在2020年7月外賣公司不再按固定每單30元,而是轉為按地區按送遞距離按組別來制定每單的價錢,大多數員工收入亦因此下降。

8個亞洲地區 逾半數人傾向家中用餐 港人每周平均買外賣4.3次

接單沒有想像中多 更出碗僧多粥少情況

不少人都認為疫情期間多了人叫外賣,而外賣員收入便會因此有所上升,但其實不是。Gary提到他現在仍有做「F記」,而他表示「F記」一開始都好多單,幾乎單接單甚至出現孖單(同時2張外賣),但是轉為自僱制後,因為請人成本低了令不少外賣平台不斷請人,造成僧多粥少的情況。

不少外賣員認為疫情期間收入應該更高,但是事實上因為多了不少人入行,而且有多間餐廳結業的關係令情況更差。Gary更明言以前每小時有3、4張訂單,到現在可能一小時都沒有訂單,他更以做義工來形容。而且他又提到其他外賣平台都有同樣情況。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最難忘的送外賣經歷:客人一句「唔緊要,辛苦晒」

Gary提到做外賣員其實更容易感受到人情冷暖,被問到有沒有最難忘的送外賣經歷。他提到:

「有一次送外賣,由於嗰陣接咗三連單,送第一、二個客人需時,所以第三個客人應該超過1個個鐘先送到佢手上,啲食物已經凍晒,其中有一樣係杯雪糕,都已經融晒。但個客人無介意,仲用安慰語氣同我講唔緊要,辛苦晒。」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於當時的Gary感到非常感動。因為通常一般客人都不會理解外賣員苦況,接到食物後若出情況都只會發脾氣,埋怨食物為何這麼久還未送到。

外賣師需情商高 有強大自尊心 亦昐能受到尊敬

Gary表示外賣員其實不容易做,因會受到公司壓榨、客人的責罵等。他更形容做外賣員需要有強大自尊心,情商高先可以做到。雖然如此,但Gary的兼職由於疫情關係而停止,所以在今年亦再次加入外賣工作增加收入。

最後,Gary提到希望市民不要用「外賣仔」或任何貶意稱呼,若果可用「外賣師」便會感覺更稱心。他亦希望外賣平台公司在收益多了時可加人工,而且建議可加強透明度,例如:顯示哪一個位置較熱門,這樣便可以有更高機率接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