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下,積金局最新發表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統計摘要》2022年6月季刊顯示,2022年第二季以不同理由(如永久離港、退休、死亡等)提取強積金的申索總數為52,700宗,較對上一季增加12%。

2022年上半年以「永久離港」提取強積金額達41.8億MPF

根據積金局最新數字顯示,2022第二季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數目為8,600宗,相比第一季的7,500宗,按季增加14%。至於今年上半年,則共有1.61萬宗以永久離港為由申請提取強積金,涉及金額為41.28億元。2021年全年計的「永久離港」提取強積金額合共90.14億元。根據過往統計,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數目時有變動。

強積金:以「永久離港」提取強積金不等同移民個案

積金局曾表示,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個案並不等同移民個案,以此理由向受託人申請提取強積金亦包括申請人返回其原居地(如非本地僱員結束在香港工作)或移居內地生活。另外,由於計劃成員可能擁有多於1個強積金帳戶,申請人須向個別受託人提出申請,因此實際申請人數會少於申索宗數。

本港現時強積金總資產約10,600億港元

積金局又指,本港現時強積金總資產約10,600億港元,其中扣除收費及費用後的淨回報超過2,490億港元。過去10年間,強積金總資產增加175%,自制度在2000年實施以來的年率化淨回報率為2.8%,較同期年化通脹率1.8%為高。

移民潮|去年香港人口減少23,600人

根據政府統計處(8月11日)發表的數字顯示,2022年年中的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為約729.1萬人。與2021年年中人口約741.3萬人比較,減少約12.1萬人,跌幅為1.6%。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的人口下跌由自然減少(即死亡多於出生)及香港居民淨移出(即移入少於移出)組成。

期間出現:

  • 自然減少人數:26,500人
  • 出生人數:35,100人
  • 死亡人數:61 600人

在同期內,淨移出人數為95,000人,其中18,300人為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113,200人為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出。

更多內容:香港人口|統計處:11.3萬香港居民移出!臨時人口數字729萬人

政府:沒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

政府發言人早前表示:「淨遷移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讀書和移民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然而當中沒有細分的數字。香港居民在離境時無須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因此,政府沒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人口的流動性一直很高。過去十年,不包括單程證持有人的香港居民在大部分年份均錄得淨移出。」

更多內容:入息中位數2022|10.5萬人月入至少10萬元、惟有逾40萬人搵少過1萬元|各行業各職級薪酬趨勢列表

積金局:BNO護照無法成為申請提早取強積金證據 

較早前有消息指,強積金受託公司接納BNO(英國國民(海外))簽證作「永久離港」證明文件,以提早領取強積金。但在事件曝光後,積金局即發聲明指,鑑於政府於2021年1月29日起已公布不承認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作為有效旅行證件和身份證明,強積金計劃成員不能依賴BNO護照或其相關的簽證,作為申請提早提取強積金的證據。

局方強調,強積金受託人在執行強積金計劃行政工作時,有責任依據香港法例行事,受託人在處理以「永久性地離開香港」為由,提早提取強積金的申請時,必須擔當把關者角色,審視申索人所提供的證據及檢視全部事實和資料。 

更多內容:持續進修基金2022|陪月、驗樓、保健員…8個實用搵工課程|學門手藝人工29,200元

6大強積金提早提取權益須知 

除不可用BNO提早領回強積金,仍有其他方法可在65歲退休前領回強積金。因此《香港財經時報》為僱員列出6大強積金提早提取權益須知和所需文件。

根據《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打工仔須年滿65歲才可以一次性或以分期的形式領回強積金。然而,積金局也列明以下的6種情況下,打工仔可申請提早領回強積金:

1. 年滿60歲提早退休

僱員只要年滿60歲且終止所有受僱及自僱工作,並作出法定聲明日後無意再受僱及自僱工作,便可選擇期以一次過或分期方式領回強積金。

所需文件:

  • 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已達到65歲退休年齡或提早退休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R)]
  • 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1)]

2. 永久離開香港

僱員如計劃移民,也可申請提早領回強積金。然而,申請人士須作出法定聲明表示,自己已經或將離開香港,並到其他地方定居,且無意作為永久性居民再次回港工作或定居。另外,申請人亦須提供令受託人信納,證明自己已獲香港以外地方定居的有關文件。

注意:僱員只能使用此理由一次,日後將不能以較後離港日期再次提出申請,因積金局存有曾以永久離港為由而成功領回強積金的紀錄冊。若申請人作出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則會被檢控。

所需文件:

  • 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 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2)]
  • 令受託人信納你已獲准在香港以外某地方居住的文件證明

3. 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若僱員完全喪失行為能力,且有註冊醫生或中醫發出的醫學證明書,證明你永久不適合執行你在完全喪失行為能力之前的最後一份工作的特定種類的工作,便可申請提早領回強積金。

所需文件:

  • 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 「僱員永久不適合執行特定種類工作證明書」表格 [MPF(S) - W(M)]

4. 罹患末期疾病

若僱員患上末期疾病(壽命減至12個月或以下的疾病),且有註冊醫生或中醫發出的醫學證明,便可申請提早領回強積金。

所需文件:

  • 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 罹患末期疾病醫學證明書 [MPF(S) - W(T)]

5. 強積金MPF戶口小額結餘

若僱員的強積金戶口總額少過$5,000元,且其他強積金計劃內亦沒有結餘,則可以「小額結餘」為由,申請提早領回強積金。值得留意,提出申請的日期必須離最後一個強積金供款日至少12個月的時間;同時,申請人亦須作出法定聲明,表示日後不會受僱或自僱工作。

所需文件:

  • 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 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3)]

6. 死亡

據法例,強積金的累積權益屬成員遺產的一部份,其遺產代理人或遺產管理官可代為申請。

所需文件:

  • 遺產代理人的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 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 遺產管理書或遺囑認證

過去5季領取強積金的情況(宗數及金額)

過去5季領取強積金的情況, mpf, 宗數, 金額
圖片:強積金
過去5季領取強積金的情況(宗數及金額)

提早領取強積金MPF所需文件

若僱員符合上述其中一個理由,即可向相關強積金計劃的受託人提交申請(註:請勿向積金局提交文件),整理上述情況所需文件:

提早提取的理由 所需文件
提早退休 1.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已達到65歲退休年齡或

提早退休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R)]

3.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1)]

永久性地離開香港 1.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

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3.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2)]

4.令受託人信納你已獲准在香港以外某地方居住的文件證明

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1.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

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3.「僱員永久不適合執行特定種類工作證明書」表格 [MPF(S) - W(M)]

罹患末期疾病 1.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

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3.罹患末期疾病醫學證明書 [MPF(S) - W(T)]

小額結餘 1.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

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3.法定聲明表格 [MPF(S) - W(SD3)]

死亡 1.遺產代理人的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身份證)

2.基於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

死亡的理由而申索累算權益的表格 [MPF(S) - W(O)]

3.遺產管理書或遺囑認證書


編按:《香港財經時報》HKBT 僅作資料搜集及報道,僅作參考,一切資料以相關機構最新公布作準。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