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確診連續一星期過百。政府並呼籲私人企業容許員工在家工作,市民留在家中抗疫。不過原來留在家中太長時間可能會影響情緒健康,有些人更會多了和家人爭執。而早前日本有機構進行調查,研究人可以最多留在家中隔離多長時間。

日本研究:40歲人士最不能忍耐留在家中


日本內閣府在2019年針對流感,向18歲或以上的市民進行調查,研究人可以接受多長時間的自我隔離足不出戶。在1473份答覆內,有36.9%的人可忍受7天不出門,18.9%的人能忍受2星期,15.4%的人僅能忍受2至3天。

根據這個調查的數據日本野村證券進行了加權計算,發現平均一個人可接受14.4天不外出進行實體社交活動,當中不同年紀的人存有分別。而40歲左右的人能忍受的時間最短,只能忍耐12天。而70歲以上者能忍受的時間最長,只能忍耐18天。

在家工作長嘆冷氣 感疲倦乏力或患上「冷氣病」 專家教你4個方法預防

長期困家增負面情緒  影響情緒6大成因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亦表示疫情令大家心情不安,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過了大半年,大家可能已經極之疲累、悶到發瘋。情緒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疫情影響生活各方面,從而影響情緒。原因主要有以下6個原因:

  1. 困在家中大家可能煲劇度日,少了做運動,亦少了機會見波友,身心均受影響。
  2. 有些家庭減少外出買新鮮合時食材,阿媽的湯亦少飲了。食得差,心情自然唔會好。
  3. Work from home 令到工作與生活更加無縫接軌,工作壓力直接帶進了家庭,磨擦有增無減。
  4. 社交隔離、關係亦變得疏離。人類是社交動物,生存與生活均需要群體的支持。人生充滿挑戰,單獨面對,弊多於利。
  5. 困在家裏,少了與大自然接觸,精神健康亦被影響。
  6. 有信仰的人可能少了參加宗教活動,精神缺乏支援,容易心力交瘁。

港大專家教你5招解困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表示,其實沒有人喜歡長期與悶、孤獨、不安共處,但負面情緒本身沒害,亦不需要過份着意預防。要改善心情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有以下6個方法:
  1. 注意起居飲食,瞓得好、食得好,心情亦容易改善。
  2. 每天定時放下手機,做適量運動。出一身汗,自我感覺良好。
  3. 定立有規律、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時間表;在家工作定立放工時間,過了某個鐘數拒絕覆機。
  4. 多點製造與家人朋友遙距溝通的機會。可以寫信、可以FaceTime、可以定立共同目標,互相鼓勵向目標進發。
  5. 每天定時戴着口罩外出走走,在夕陽下放空一下。
  6. 困在家裏亦可以繼續追尋生活的意義。生命有意義,長期困家亦可以變得精彩。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亦提到覺得氣餒時,提醒自己此疫情影響着全世界,大家共坐同一條船。多點為自己、為身邊的人打打氣,香港人一加油!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 ( 圖片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