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易、京東回港進程不斷提速,拼多多昨日也被傳出二次上市計劃,中金為保薦人之一。

不過,拼多多對此予以否認,表示公司現金流健康,足以讓「百億補貼」持續多年,暫無任何二次上市計劃。

拼多多這份自信站得住腳嗎?

另闢蹊徑的競爭

2015年9月創立的拼多多,誕生在了一個淘寶、京東雙雄爭霸的年代。

當時的中國電商格局,怎麼看都沒有給拼多多足夠的成長的空間。讓所有人吃驚的是,拼多多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交出了150億商品交易總額的神蹟般成績單。而同樣的成績,阿里巴巴用了5年,京東用了10年。

可以說,拼多多在今天的中國電商領域,正在緊追阿里,雖然市值仍相差甚大,但年度活躍買家已突破6億,與阿里巴巴的差距不到1億。

對於一個電商平台來說,網站交易數據額可以被用來衡量平台規模的重要指標,因其受買家數量和買家消費金額的雙重影響。

但是,單純用一個網站交易數據額的數字來評價拼多多的現象級表現,就顯得過於單薄了。

拼多多的成功公式,有太多因子。

創始人黃崢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計算機碩士,畢業後加入谷歌。2006年,黃崢與李開復一起建立谷歌中國辦公室。2007年,黃崢從谷歌離職創業,先後創立電商代運營公司和遊戲公司。

計算機工程師、遊戲開發的背景,讓創始人黃崢將「用戶體驗」四個字帶進了拼多多的血液裡。拼多多另闢蹊徑,用「社交電商」的模式,滿足了人們對於缺失的社交元素的訴求。

當消費變成一種體驗,當省錢變成一種社交,拼多多就這樣迅猛地走進了大眾的生活。

2016年,騰訊投資了拼多多。從此以後「分享至微信」便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營銷途徑,而是耀眼的數字。資本加持下的拼多多,平均僅靠2美元的成本就可以獲得一個新用戶。而與此同時,電商京東獲得一個新用戶平均需要花費39元美金的成本,而淘寶則需要41美元。

在拼多多遊戲般的沉浸式用戶體驗下,商品從幕後通過算法抵達了目標消費者的視線,而消費者卻不必再將需求通過搜索引擎傳達給商家。看似新穎的形式背後,是資本和人工智能的效率。

2019年11月,拼多多的月活用戶量僅在第三季度就增長了85%,達到了近4.3億。2019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總收入超過100億人民幣,對比2018年第三季度的56億人民幣,同期增長91%;月活用戶4.82億,同期增長77%。

5月22日,拼多多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總收入達65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44%。本季度平均月活用戶4.87億,對比2019年同期增長68%。

在過去的一年中,拼多多平台交易額達11,572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108%。年度活躍買家已達6.28億,單季度勁增4,290萬,且還在保持40%以上的增速。與此同時,活躍買家平均年支出金額也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

疫情期間,即便是在物流、交通運輸系統的局限下,拼多多表示,依然每天有平均5千萬訂單的發貨量。

必須承認,拼多多用成績證明了自己。那麼,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拼多多在奇蹟般增長的背後真的底氣十足嗎?

資本不信故事

拼多多戰略副總裁David Liu曾表示,自2016年以來,公司每年的運營現金流量一直為正,不會用投資者的錢來補貼用戶。

據拼多多財報可知,至一季度末,其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為425.75億元。

但現金及等價物僅為55.27億元,同比暴跌75%。雖然能依靠370.48億元的短期投資,但可見其現金消耗量之高,十分驚人。

否認二次上市的拼多多 現金流真的「健康」嗎?

▲圖片來源:雪球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截至12月31日的自由現金流則高達783億元。據媒體分析,拼多多的自由現金流,如果在57.68億元的基礎上再剔除資本性支出,不排除為負值的可能。

實際上,拼多多的經營現金流主要來源是應予商家的應付款。說白了,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不斷吸引商家入駐,商家交了更多押金,賣了更多東西,GMV和現金流就這樣充實起來了。

換句話說,拼多多的現金流是提前預支了未來的負債,實際上是受限的。

此外,為了提高流動性,拼多多在去年9月發行了10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並在今年3月又完成了11億美元的定增融資。

目前看來,拼多多並沒有停止百億補貼的計劃。但是,這一商業模式到底能持續多久呢?

拼多多已連續四年虧損,2018年虧損額超過百億元,2019年略有收窄,但仍將近90億。今年一季度的虧損幅度同比又有所擴大,歸屬於拼多多股東的淨虧損高達41.19億元,遠超市場預期的26.7億元,比去年同期多了129.88%。

此外,一季度,平台的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達到了72.97 億元。回首2019年全年,拼多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高達271.742億元,較2018年的134.418億元同比增長了102%。

當拼多多在更加賣力講著「虧損換增長」這樣的故事時,故事背景早已經發生了改變。

拼多多這一下沉賽道陸續出現新的身影,財大氣粗且已盈利的阿里巴巴與京東紛紛入局,百億補貼之戰愈髮膠著。

對此,海外金融服務機構The Motley Fool的分析師TMFSunLion毫不諱言地表示,拼多多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的戰略,類似於瑞幸咖啡挑戰星巴克,在與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燒錢大戰中,很可能會反噬投資者。 

否認二次上市的拼多多 現金流真的「健康」嗎?
 

他認為,拼多多仍是一支有前途的成長股,但估值不值得這麼高。雖然收入強勁,但商業模式「建立在流沙之上」。

否認二次上市的拼多多 現金流真的「健康」嗎?

除個人分析師外,機構也對拼多多的資本故事持謹慎態度。

就在一季報發布後不久,摩根大通、高盛、傑富瑞等多家華爾街投行拉響「降級」警報,認為拼多多財報數據存在註水。

摩根大通認為,拼多多在一季報中將大量未完成/退貨訂單計入GMV,從而導致GMV在疫情期間仍保持99%的高速增長,並不能反映實際成交情況。因此,將拼多多未來12個月目標價調低到25美元,直接腰斬當時的實際股價。

隨後,幾家國內券商也進一步跟進,下調評級。

這直接導致拼多多5月27日的股價一度跌破60美元,兩天內市值縮水700億元。

否認二次上市的拼多多 現金流真的「健康」嗎?

摩根大通公開表示:「關於這個公司如何實現目前的增長,我們仍有深深的疑慮。」

看來,美國投資者對於燒錢的資本故事已經不感興趣,更對這類模式的中概股有著警惕之心。

拼多多是電商未來嗎?

其實,相比於其他中概股,外媒對於拼多多的態度還是比較正面的。

因其針對目標群體的營銷策略,及添加社交元素的拼單屬性,福布斯雜誌曾評價拼多多為「社交版的Costco 」 ,並稱讚其創始人將游戲體驗及電商體驗相融合,創造了拼多多奇蹟般的用戶黏度及銷售增長。

不過,外媒團購、拼單這個概念並不新穎。前有美國Groupon,後有中國美團網。

早在2008年11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成立了。三年後,Groupon成功上市。近五年來,股價起起落落,從每股6美元跌到了每股1美元。

而2018年上市的拼多多,卻從每股20多美元漲到每股64美元。以結果論,拼多多確實是少有保持股價高速上漲的中概股之一。

同樣是團購的概念,行業先行者的Groupon一路跌跌撞撞、不溫不火;而行業新秀拼多多卻在中國這個底盤深厚的市場生根發芽、花繁葉茂。

看似相同的商業模式,但Groupon聚焦的是城市裡一些中高檔商品、享受型服務的商家,比如Spa、按摩、高檔餐廳、週末出遊等等。而拼多多卻聚焦在那些生活必須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面是美國當地庫存積壓、銷售不佳的中高檔商品,一面是可以依託中國物流、價格實惠的生活必需品。

不一樣的戰略和定位,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反饋,不得不再一次把「消費」這件事拉回到「目標群體」這一底層邏輯上。

可以說,拼多多重新定義了電商,將都市人的社交需求融入了網絡購物的基準框架。不是拼多多成就了社交電商的新模式,而是拼多多把消費觀拉回到普通百姓天經地義的價格敏感上,賦予了消費者切實的議價優勢。

拼多多的成功是有中國特色的成功。微信的流量扶持、發達的物流網絡、廣大的群眾根基,都是成就一家「拼多多」的必備元素。

拼多多的成功或許不能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所照搬、複製,但其開創的社交電商新時代,至少證明了這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誠然,想要成為優質增長並且盈利的中國電商,拼多多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要想擺脫電商版瑞幸咖啡的質疑,也只能用更強大的實力去回應。

該信息由財經時報中文版提供,作者 思文。

延伸閱讀:阿里的對手不是拼多多

延伸閱讀:國美牽手京東 1億美元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境外可轉債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