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下稱監警會)於今日(5月15日)發表有關2019年6月起《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的大型公眾活動及相關的警方行動的專題審視報告,並向警方提出52項建議。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表示是次報告旨在釐清事實,監警會在7月21日事件、8月31日事件並非調查任何投訴或個別警務人員在行動中的行為,而是指出事實,重新檢討行動。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花了十個小時的時間詳細閱讀這份報告」,認為這是一份全面、客觀以及基於事實的審視報告,希望抱有任何政治立場的人士都應公道評價這份報告。 

這份專題審視報告共有16個章節,首5章節交待報告的調查背景、審視方法、資料來源及反修例事件所引發的大型公眾活動概覽;第6章(警方處理公眾活動的武力使用)審視警方的武力使用情況;第7至第12章審視反修例中的重大且敏感的公眾事件(6月9日事件6月12日事件7月1事件7月21日元朗事件8月11日葵芳站及太古站事件8月31日太子站事件;第13章審視警方在反修例事件中的身份識別問題;第14章審視新屋嶺扣留中心的拘留安排;第15章關於警方、示威者和公眾人士的觀感調查研究;第16章結論。

觀察1:69 立法會大樓外的衝突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這是首宗示威者與警方發生大型衝突事件。有關衝突主要涉及推撞,相比其後事件相對溫和。事件中警方並無積極主動使用武力,只是應對暴力示威者作出的暴力行為。

觀察2:612 中信大廈事件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警方雖然有施放催淚煙,亦同時架設封鎖線,疏導示威者經添美道向夏慤道疏散。

觀察3:71 大肆破壞立法會綜合大樓事件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警方當日在立法會大樓內佈防的策略並不奏效,未能確保大樓完好,並引致內部及設施嚴重受損。假如警方有採取防禦措施,包圍及保護立法會大樓,例如架設較堅固的圍欄,或許能夠避免示威者闖入及大肆破壞。

觀察4:721 元朗事件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警方在應對事件的部署及行動上確實有不足之處,如「未有及時收集情報」、「低估互聯網影響力」、「錯失介入事件的機會」等,正因如此,引發「警黑勾結」、「黑警」等指控和仇警言論。

監警會表示已作最大努力在公開平台搜索有關警察與黑社會勾結的證據,卻遍尋不果。事實上,警方採取了一連串跟勾結恰好相反的行動,拘捕在7月21日晚襲擊黑衣人的多名嫌疑人物。報告認為網上標籤整個警隊為「黑警」的仇恨言論並沒有依據。

觀察5:811 葵芳及太古站事件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警方應檢討使用催淚彈的政策,尤其當需要向港鐵站內發射,又或目標是既不完全密封,也不完全開放的地方,但強調當時葵芳港鐵站只是半封閉,而幾乎所有示威者都戴上防毒面具。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太古站事件當中示威者利用港鐵線路,動員到不同地方, 甚至採取城市遊擊戰術,以逃避追捕。事件令警方必須檢討及制定更清晰的執法指引,適用於不同的操作場合及室內公眾地方,如港鐵站等。

觀察6:831 太子站事件

監警會審視結果顯示,警方在港鐵車廂內對乘客使用武力一幕,已成為公眾眼中一個非常熟悉的畫面。但是這段被經常重播的錄影,卻並不反映全部的事實。另一方面,新聞片段清晰顯示,確實有示威者嚴重破壞港鐵站設施、並且更換衣服扮成普通乘客。報告強調,警方進入港鐵站執法行動是必須的,但沒有評論警務人員在車站內採取的武力是否適當。

同時,報告也指出警方及消防處明顯需要更好的溝通,雖然無人提出任何證據,其後有關受傷人數的報告卻惹來一場警方殺人的指控。監警會表示要掩飾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監警會:示威活動變質 恐怖主義抬頭

監警會指出,在多次大型公眾活動事件中,示威活動已經演變為激進的街頭暴力示威。隨著時間推移,警方更發現槍火、炸彈等危險物品,「似乎意味著香港社會正被扯向一個恐怖主義的年代」。報告強調,「當執勤時面對暴力行為,警方有時必須使用武力應對。希望是次審視報告讓大眾更加明白,在暴力面前警方扮演的角色及在法律上需要肩負的責任。」

監警會梁定邦被問到如何得出此結論,他回應:「有關結論是由警務處長作為警察總長所講的,不是由監警會講,監警會要聽警方講,因為警方負責調查,相信這是暫時的結論」。他續表示:「唔信警方,信邊個」。

建制:報告中立 歡迎報告
泛民:「垃圾報告」扭曲事件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肯定監警會的努力,認同報告對過往的大型示威事件作出專業回應及合理跟進。她續指要盡成公布獨立檢討委員會的成立進度,以方便調查示威者破壞、違法的暴力行為。另一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表示,監警會的報告中肯獨立,並認為警方一直都是依法辦事。他指出,報告雖然沒有調查權,但在撰寫過程已翻查大量閉路電視紀錄,相信是一份具公信力的全面報告。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延形容監警會報告為「垃圾報告」,批評內容是嘗試淡化警方一直以來的粗暴行為,扭曲事實。公民黨黨魁楊岳橋指,報告說香港似乎進入恐怖主義的年代,他形容這是一個「失實、兒戲」的結論,沒有經過任何論證過程。

延伸閱讀:2021年公眾假期出爐 | 請3日連放10日 | 打工仔請假攻略

延伸閱讀:世貿(WTO)總幹事阿澤維多提早一年卸任 | 學者:美中角力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