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公司年初就是否在恒生指數、國指納入同股不同權(WVR)和第二上市公司進行咨詢,下周一(18日)有結果。市場一如既往憧憬現有同股不同權股份「染藍」,焦點落在阿里巴巴(09988.HK)、美團(03690.HK)及小米(01810.HK)上,而上述三隻股份一於逆市升定先。

港股全日跌356點 阿里逆市升

市場關注環球會否出現第二波疫情爆發,隔晚美股道指跌109點,港股美國預託證券(ADR)下跌。

恒生指數今早低開244點;中國PPI跌幅於預期,港股早段跌幅曾擴大至466點,低見24136點,其後跌勢略為回順,恒指全日跌356點,收報24245點。市場憧憬同股不同權股份染藍,加上近日科技股當炒,阿里巴巴、美團及小米逆市分別升0.5%、2%和1.2%。

阿里、美團、小米周五染藍或落空

不過,恒指公司下周一(18日)公布咨詢總結,而在此之前,恒指公司將於本周五(15日)公布恒指、國指季檢結果。據了解,恒指公司不會在諮詢總結未公布前,就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或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指,意味着即使諮詢總結放行,阿里巴巴、美團和小米,最快於下季季檢才有望納入恒指。

那麼,本輪炒作藍籌新貴的,市場認為有可能是中國鐵塔(00788.HK)、百威亞太(01876.HK)和安踏(02020.HK)。從市值看,當然是百威佔優勢,但論代表性、業務所在地區及上市時間,則安踏的機會可能更大。

新股開拓藥業上市 12-15日招股|一手10,177元|專家薦抽追揸沽攻略

香港樓市長升神話不變 | 置業好過炒股 | 曾淵滄薦最佳上車時機

溫傑:阿里無理由不染藍 今季不行等下季

光大新鴻基財富策略師溫傑指出,早前已判斷阿里、美團等不會在本季染藍,皆因市場在過去數月內兵荒馬亂,多隻股份的市值因為疫情大跌,倘若恒指公司純粹從市值和交投量判斷的話未必合適,一動不如一靜。

不過,他認為,恒指成分股的構成建基於流通及成交量,阿里巴巴無理由入不了,只是時間的問題,今季不行,可以等下季。

而且,恒指成分股的構成要更有代表性的話,無理由會將新經濟股拒之於門外,但阿里相對於美團,還涉及第二上市的問題,因此,溫傑認為,下季染藍的股份,要麼是阿里,要麼是美團。

至於小米,該股上市不足兩年,且上市不久後至今股價均處於招股價之下,表現並不理想,他認為小米染藍的機會不大。

中國鐵塔染藍的機會更大

反而鐵塔的可能性更大。他指出,鐵塔最新市值788億元,但較部分藍籌股更大;鐵塔既不是同股不同權股份,也無作第二上市,作為5G概念股,可進一步分散恒指的行業比重,個人認為鐵塔染藍的機會更大。

至於百威和安踏,他認為,百威亦曾在長時間內跌穿招股價,表現不如理想,為市場帶來隱憂;相比之下,安踏夠穩陣,某程度上似乎更符合恒指的需求,現時多隻股份均夠格染藍,一旦恒指公司有所動作,則意味着部分原有藍籌股會被踢出恒指,相信恒指公司會慎重選擇。

「問題是,現時市況是否容許恒指公司做出那麼多變化?這需要再觀察。」溫傑說。

11隻恒指成分股 市值不足千億

自港交所(00388.HK)於2018年改革新股制度後,小米、美團可在在香港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以周二(12日)收市價計,小米最新市值2,800億元,美團點評市值更達6,525.95億元。

同樣具有同股不同權架構的阿里巴巴於去年在港第二上市,公司市值最新達42,859.17億元,為港股市值最大公司。論規模足以快速納入恒指,但礙於恒指公司只限同股同權股份或房託基金(REIT)納入恒指、國指,現有規則下阿里巴巴仍無緣染藍。

其他指數方面,現時恒生綜合指數已可納入W股,北水早已能買小米及美團,但由於阿里巴巴是第二上市公司,因此北水未能買入。

然而無論市值、成交活躍度或流通量方面,上述三隻W股都勝過部分中小型藍籌。以今日收市價計,現時50隻恒指成分股中,有11隻的市值不足千億。

港交所首季少賺13%|李小加明年10月離任股價跌|專家薦撈貨策略

銀行鬥減息|造高息港元定期存款要趁手|3個月穩袋1,050元息

券商料阿里上季按年少賺26%

此外,阿里巴巴將於5月22日公布截至3月底止季績及全年業績,由於內地首季經濟活動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彭博綜合券商數據,券商平均料阿里巴巴今年首季調整後淨利僅166.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減少26%,按季更大減逾六成。

阿里巴巴於財年第3季(2019年10月至12月)的非公認會計準則淨利潤為465億元,按年大升56%。

大股東減持對阿里影響更大

溫傑認為,疫情對阿里上季業績的影響,市場早已有所預期,阿里股價亦於3月中跌至167.6元,而股市更看重未來,隨着內地經濟復甦、經濟活動重啟,對阿里未來業績有利。

他指出,現時阿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首先是未能染藍,其次是大股東減持的問題,後者會令股價受壓,對投資者影響最直接。

編按:溫傑為證監會持牌人士,申報未持有上述評論股份。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