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一場大自然的反噬!《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一書裡狠狠地批評了金沙薩公路,認為它影響了全世界每一個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因為這條位於剛果境內的公路,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般的病毒,包括:HIV艾滋病毒、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每一種都令人聞風喪膽。

作者為什麼要批判這條公路呢?公路的周圍遍布雨林,金沙薩又是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因為這條道路的串聯,破壞了原來的雨林生態,將雨林中的病毒如HIV、馬爾堡病毒等帶入沿路的村鎮、人口密集的城市,再經由港口、航運遍及全世界。

病毒,是自然對城市的反噬。

反觀我國兩場大戰役,17 年前的SARS主要在廣東、香港,今年的COVID-19 主要在湖北武漢,影響最大的都是樞紐中心城市,一旦發生疫情傳染,其傳播範圍就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

那麼,疫情之後,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是否也可以相應調整?

人口與規模的控制

2017年,搶人大戰拉開序幕,2018年走向高潮。等到2019年,搶人的紅利減少,不過競爭勢頭卻絲毫沒有降溫。2019年11月,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個月期間,包括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全國共有超過20個城市發布了新的引進人才政策;2020年1月蘇州出台政策望實現本科學歷直接落戶,「先落戶後就業」;同時,大專學歷落戶的要求,由原來繳納社保滿兩年的擬放寬到6個月。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全國人口規模突破千萬的城市共有15座,分別為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天津、重慶、成都、武漢、蘇州、鄭州、西安等新一線城市,其他還包括石家莊和哈爾濱兩座省會城市以及南陽和臨沂。此外杭州2019年最終的常住人口增量,按照慣例將於春節後會發布,大概率突破千萬。

這些年的城市化道路,一直走的是「大城市化」路線,這也是很多經濟學家所倡導的,所謂「大國大城」,發展城市的規模經濟。然而武漢「新冠」之後,我們也要反思圍繞「大城市化」的規劃、建設,和大家探討一下改進的空間:

1、人口密度與高容積率

千萬級人口城市,帶來更高的城市人口密度,相應的建築密度也會更高。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容積率。容積率是建築密度的指標。容積率越高,聚集度越高,當然人的生活、活動舒適度就會越低。

這幾年城市擴張,城市容積率越來越高。以杭州濱江為例,普遍容積率在4-5左右。遍布高密度的商務辦公、高密度的住宅小區。

高密度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通風和日曬。通風、日曬影響人們生活活動的舒適感。另外辦公大樓中安裝的中央空調也有利於病毒傳播。如何為建築「減負」,將是接下來建築設計師需要去思考的命題。

2、密集的公共交通

以地鐵、輕軌為主導的公共交通,也會面臨很大的考驗。因承載過量的人流,一旦有病毒傳播,十分容易擴散,並且還會伴隨交通站點一級一級傳播。

3、商場綜合體過多

在本次疫情中,有好幾起傳播和商場有關。比較大型的有兩起,一是溫州銀泰,二是天津寶坻的商場,後者影響了9,200人隔離觀察!綜合體因為是室內空間,中央空調有利於氣溶膠傳播、病毒擴散;扶梯轎廂、陳列商品等有利於接觸傳播,一旦有疫情,綜合體是非常容易擴散的場所。

4、日常生活垃圾處理

因聚集大量城市人口,每天都將生產大量生活垃圾。目前通常採用的無論填埋、焚燒都只是從末端解決垃圾問題,也嚴重污染環境,容易滋生各類病毒、細菌。

5、高碳排放與氣溫上升

高密度人口建築,城市化的高碳排放導致了氣溫上升,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2019年江蘇、上海、浙江等地連續過了一個高溫的10月和11月。進入12月,杭州16、17號的最高氣溫更是高達24度。氣溫上升、氣候暖濕也有利於病菌滋長傳播。

另外一些地區城市還會存在水資源不足、公共衛生投入不足、醫療資源不足等現實問題。

大城市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是人們高度聚集的問題。我們大城市化的腳步,尤其是人口搶奪戰,可以放緩一下了。

城市建設可以改進的地方

2003年,SARS來襲時,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30%;2020年,COVID-19席捲當下,中國城市化率已近60%。60%意味著更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更密集的高樓建築和交通網絡,再疊加春運的客流因素,這些都是COVID-19比SARS傳染更快、更廣的綜合原因。

與城市化伴隨而來的,還有我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日益低下的免疫力。我們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城市一樣,外表光鮮,實則脆弱。

但我們也不可能退回到理想田園,中小城市可能問題更多。比如本次疫情暴露出來的,黃岡、鄂州等醫護人員短缺、醫療資源不足等諸多問題。我們只能針對目前已有的城市、人口規模作出一些改進。有時候,設計細節上的一小步,就是治理文明的一大步。

筆者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可以注意的:

1、嚴格保護好生態紅線

生態紅線劃定的區域,一般是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物質保護遺產等區域,這些地方多是生態物種豐富,甚至鄰近水源地!一定要嚴禁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不僅要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及生態系統,更要確保人民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糧,這些生活底線。

2、保護好城市近遠郊的鄉村和農場

鄉村對城市的意義重大,不僅是開發休閒產業、蔬果補給這麼簡單。在《消失的微生物》《過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與免疫系統的永恆之戰》等幾本生物科普書上,都講述鄉村生活對一個人免疫力塑造的好處和重要性。

在此次COVID-19疫情中,我們也要更加重視自己的免疫力。個人免疫系統的塑造離不開微生物的支持。在高度城市化的生活中,人類接觸的微生物種類越來越少,自身的細胞會無法識別一些無害的微生物,自動發起攻擊——於是引發了過敏。

人體自身也有很多病毒——比如鼻病毒,經常會讓人打噴嚏,但無傷大雅,可以和人友好相處,甚至還會增進我們的免疫力。與其懼怕病毒,不如增強免疫!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微生物專家,建議每個人尤其是童年時、在免疫系統塑造初期,要多去鄉村、農場,多接觸動物、土壤,接觸多元的微生物種類,這有利於一生的健康。

3、降低建築密度、縮小社區規模

按目前城市的人口數量,住宅容積率在2-2.5比較合理,通風采光較為良好,人們生活活動也會比較舒適的。在宅地出讓中,也不適宜動輒出讓幾十萬方。體量可適當縮小,5-10萬方總建的規模比較適宜。大盤社區,人口聚集度高,一旦傳染,管理、隔離難度就會增大。

4、大型綜合體數量縮減,沿街店鋪值得扶持

綜合體聚集人群,像COVID-19這種空氣、接觸都能傳播的病毒,在商場里傳播就會非常快。另外,很多一二線城市也存在綜合體過剩的局面,筆者認為後續要縮減綜合體的數量,把城市歸還給街道和小型的店鋪。就像上海的長樂路、鉅鹿路;杭州的武林路、孩兒巷、中山北路,適合人行、自行車的步道更能散發城市的魅力。

5、市中心不宜興建大型農貿市場

像本次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據媒體稱離漢口火車站很近。依據百度地圖,步行大概830米,馬路對面則為華南眼鏡批發城,北面則是武漢華南果品批發市場。距離武漢市優撫醫院、武漢市社會福利綜合大樓也非常近,不遠處還有武漢市第一中學以及武漢博物館等教育、文化單位。

大型批發市場建於市中心火車站附近,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規劃,方便批發者的進貨拿貨、物流運輸等。這種規劃已經不適宜當下的城市發展,尤其是大型農貿市場有利於滋生病毒細菌,大型市場不應建在人流密集處,應早日搬至城市近郊地區。

還有近些年一二線城市都在增設綠地公園,倡導全民健身、增加醫療投入,筆者就不再贅述了。另外現在有38個城、區試點「健康城市」,如蘇州、無錫、杭州、桐鄉等,湖北省也有,是宜昌市。這些城市在此次「抗疫」中表現也是相對較好的。

但「健康城市」是一個過程,歸根到底還是「以人為本」。我們城市設計的思想也需要轉變,從過去如何擴張,如何看上去很美很華麗,要轉化為如何更加人性化、精細化。

最後,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更好地抗「疫」呢?——改變生活方式,不僅是拒絕吃野生動物,也要戒菸戒酒,可以多去農村郊野、接觸多一點細菌、多吃蔬菜水果、拒絕濫用抗生素、拒絕久坐「低頭族」、運動跑步,健康生活。

從2020年開始,免疫力就是最大競爭力!

編按: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