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新零售參考(ID:xlsck360),作者廖一帆。  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快時尚品牌也不好過。

ZARA、GAP、H&M、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快時尚巨頭,紛紛關閉部分門店。其中,優衣庫關店370家,佔店鋪總數近一半,損失之大,令人唏噓。

受疫情持續衝擊,關店自然無可非議。但是,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在疫情尚未蔓延之前,就早已開始毫無徵兆地關閉線下實體店。

難道,ZARA已經預料到了疫情的發生,提前關店只是未雨綢繆?顯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ZARA在中國,究竟遭遇了什麼呢?

擴張放緩 ZARA高光時刻早已不在

2019年年底,ZARA突然關閉了在武漢的所有店鋪,引起了大家各種猜測。但其實,關店已成ZARA常態。

早在當年6月,ZARA就接連關閉了兩家北京核心商圈的門店,一是東直門來福士店,另一個是王府井新東安店。

實際上,Zara開始關閉在中國的門店,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2月。當時,因為商圈調整,ZARA關閉位於成都總府路樂森購物中心的旗艦店,而該店曾是ZARA在國內最大的旗艦店。

雖然對於關店的原因,諸如租約到期、消防檢查等理由也解釋得通,但是ZARA擴張的步伐放緩已成事實。

時間回溯到2006年,ZARA首次落地中國上海,第一家店就創下了單店單日銷售額80萬元的記錄。彼時,同類品牌的單店單日銷售額不過1萬元上下。

此後十年,ZARA一路勢如破竹,年均開店數達20家。但是從2014年開始,這一數據便開始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並且,如果算上當年的閉店數,ZARA實際上的擴張規模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小。

ZARA頻頻無徵兆閉店 疫情之下能逃過行業寒冬嗎?

而與此同時,ZARA過去兩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衣服價格也平均下跌了10%至15%,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意味著其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影響力正在弱化。

中國市場巨大 ZARA多舉措提高產品競爭力

ZARA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早已逝去,但是中國作為其「全球第二大市場」怎麼也不能丟。

有鑑於此,ZARA圍繞「迎合千禧一代及Z世代消費主力軍的審美和消費需求」,採取了多項舉措調整產品業務,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

首先,跨界彩妝擴大產品品類。

2019年2月,ZARA主打平價路線,專為亞洲女性打造的彩妝系列開始登陸中國市場,不過只在品牌官網和天貓旗艦店銷售。並且,ZARA還擴大香水產品線,與高端香氛品牌Jo Malone創始人聯名打造了系列產品。

其次,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定制化服務,能夠極大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為此,ZARA在2019年8月推出了免費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涉及28款單品。消費者需要在Zara官網搜索「Edited」頁面,選擇好服裝尺寸後,便可編輯定製文字刺繡。

最後,整合產品提高經營效率。

此前,ZARA的產品線分類較為雜亂,譬如女裝有WOMAN、BASIC、TRF三個系列,分別主打成熟、基礎、少女。如今官網僅保留女士、男士和兒童三個分類,並新增鞋履和手袋品類,進一步減少了運營中的不便。

只有「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將消費者和商家聯結起來。那麼,ZARA從多維度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調整,無疑將跟消費者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

加快數字化轉型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利潤大漲

與線下放緩的擴張步伐不同,ZARA滲透線上渠道的勢頭一直強勁。

在截至10月底的前9個月內,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上漲7.5%至198億歐元,毛利率為58.2%,淨利潤則大漲12%至27.2億歐元,其中第三季度的利潤大漲14%至12億歐元。

而上年同期,Inditex集團的收入增幅僅為3%,淨利潤則僅增長4%。

各種原因,除了Inditex集團旗下各個品牌對於產品的調整創新,很大程度上是數字化轉型推動了線上和線下服務質量的提升。

ZARA作為Inditex集團的核心品牌,承擔了最主要的業績增長動力,所以在這喜人的數據背後必然也有其巨大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Inditex集團還特別為Zara電商部門設立了一棟新的大樓。看來,ZARA繼續在電商開疆拓土的決心已定,Inditex集團的數字化野心可見一斑。

而有賴於中國獨特的電商環境,ZARA早在2012年通過採取自建電商模式,就在中國建立起了電商業務,並於2014年進駐天貓開設品牌旗艦店,目前粉絲數達2006萬。

得粉絲者,得天下。在快時尚行業持續低迷的今天,線上渠道龐大的粉絲量,將為ZARA的發展築起一道護城河。

行業寒冬已至 沒什麼比活下來更重要

2018年以來,NEW LOOK、TOPSHOP、Forever21、Old Navy等快時尚品牌相繼關閉門店、退出中國市場。其中Forever21已經申請破產保護,Old Navy母公司Gap預計2年內關閉230家門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所致,優勝劣汰是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本土的快時尚品牌正在崛起,外國快時尚品牌優勢早已不在。

所以,能夠留下的快時尚品牌都是強者。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ZARA「放緩擴張步伐」也許只是行業寒冬來臨時的條件反射,但是僅僅靠這種方式來應對危機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比起那些已經離開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留下來的ZARA還有很多機會。閉店、疫情不可怕,關鍵是如何藉這次機會反思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實現更好的開始。

譬如,如何推動老化產品的更新?怎樣加快新的產品線產生效益?如何加快與中國消費者時尚審美的融合?是否需要拓展下沉市場……

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時候,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零售參考(ID:xlsck360),作者廖一帆。

編按: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