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昨日(16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以土地及房屋政策為重點,包括大幅調高首次置業的案揭保險上限,當中,適用於首次置業人士的9成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大幅調高至800萬;而8成按歇由600萬提高至1000萬。

其後,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稱,供款入息比率仍以50%為上限,並須符合銀行壓力測試,強調上車要量力而為。而根據按證公司補充,首次置業人士如未能符合壓力測試,仍可申請最高8成或9成按揭貸款,但其保費會因應風險因素作額外調整。有意見認為,放鬆樓按是從善如流,也有指專注房屋政策是「舊套路」,更會刺激樓價再上升。

新政策下,到底買800萬樓的首期以及期後的每月供款有何改變?下面的圖表,再加上一些近期的經濟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實況。

例一

樓價:800萬港元   供款期:30年    按歇利率:2.625厘

800萬樓
(資料來源 :經絡按歇 )



例二

樓價:$1000萬港元     供款期:30年     按歇利率:2.625厘

1000萬樓
(資料來源 :經絡按歇 )

_

據經絡按揭計算,在新政策下,買800萬樓可減240萬首期,每月供款即增加大約9000元。但因為總借貸額大增,以往借6成月入約46,053元以上便能通過壓力測試,升至要月入75,359元,每月供款也將由1.9萬元大增至近2.9萬元。

另一方面,按證容許不符壓力測試的首次置業人士申請造最高8成或9成按揭貸款,但一來還要看銀行審批結果,保費可能相應增加,再者供款壓力大,一旦經濟情況逆轉,樓主要變「負資產」,甚至不幸失業要「斷供」,風險較以往大。

筆者相信,減240至300萬元的首期,對很多首次置業者來說,可算是大事,但每月供款增加9,000至12,000元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資料。

新政策調整符合目前市況

新政策是否可以幫助首次置業人士上樓,我們可以看看2019年最新的經濟及房屋數字。以今年8月份計,十大屋苑平均實用面積呎價為1.66萬元,一間兩房一廳實用面積500呎的單位,售價約830萬港元。另一方面,西鐵沿線十大屋苑,8月份平均呎價1.2萬元,500呎單位價錢約600萬元。將首置的9成樓按上限,由400萬增加至800萬,無疑是更為符合市況。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第二季的資料,35至44歲的就業收入中位數,男性為月薪25,000元、女性為20,000元,如果我們以這個中位數來作為供一個800萬單位的起點,這樣夫婦合起來每月約45,000人工(未計算壓力測試要求的46,053元工資) ,以按九成計算,拿出約29,000元來供樓,剩下約16,000元的生活費。夫婦如果是二人世界還算充裕,但對有小朋友的家庭來說,即仍然吃力。

-

2019年第二季香港人平均工資
2019年第二季香港人平均工資  (資料來源: 政府統計處 ) 

_

新政策為地產商托市?樓價會因為政策而上升?

坊間有批評指,現時樓價仍然處於高位,政府將按保的上限金額提高,九成的由400萬元去到800萬元,八成的更加去到1000萬元,有替地產商托市之嫌。

然而,香港社會現況有目共睹,根據戴德梁行的數字,第三季本港住宅成交量價齊跌,至接近首季的水平;部分受歡迎屋苑在第三季迄今的價格,已較6月時的本年高峰期下調了3至5%。物業投資市場亦同樣淡靜,投資者普遍持觀望態度,令大宗交易的數目按季減少了55%。

在過去十年,樓價雖然不斷上升,但坊間中產人士的聲音,多數是並不是供不起,而是不夠首期,更有市民因為買不起大單位而要買「納米樓」。有意見指出,今次施政報告大膽提高按保,可以幫助那些有心上車的人,同時啓動換樓鏈,並且給予正在下跌樓市一點承托力。

地產界亦相信,目前社會上首期不足是最大的上車阻力,自09年起樓按措施推出多次至今,樓價升幅已達兩倍有多,按保計劃調整前,上車及換樓人士可運用按保計劃之機會其實不高,放寬按揭有助自用物業之換樓家庭增加二手市場之選擇。

當然,樓市最終是否健康,仍取決於社會大圍經濟環境,因此政府仍要在經濟大環境下多做工作,才可以幫助市民上樓。最終要解決房屋問題,仍然要更大力度在土地供應上落墨。對首次上樓巿民而言,或正如民間智慧所說,上車要衡量風險、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