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不少城市商業銀行在香港上市,但受關注的寥寥可數,股價一潭死水,成交額更經常是零。每次開股東大會,業績發布會,最害怕的是根本沒有媒體關注,說了一大堆發展策略,在媒體中只有幾句業績簡訊。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總有「上封面」的時候,最近來自遼寧的錦州銀行(00416.HK)就日日見網,人氣急升,因為隨時「壽終正寢」。原本今年3月31日前就要公布2018年業績的錦州銀行,至今都未能派發成績表,而擔任該行核數師的安永更於上月辭任,原因是進行該行去年綜合財務報表審計期間,注意到有跡象顯示,銀行向其機構客戶發放的某些貸款實際用途與其信貸文件中所述的用途不一致。

內地傳媒廣泛報道,錦州銀行已出現流動性問題,不少銀行同業已封殺和錦州銀行的業務往來,說得好聽就是防範風險,說得難聽就是「你死你事」。繼包商銀行早前被人民銀行接管後,市場認為錦州銀行都難逃同一命運。

錦州銀行回應稱,目前業務經營總體正常。近期董事會及部分大股東正在與多家有意願的、有實力的機構接觸,洽談引進戰略投資者事宜,在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支持指導下,目前談判進展順利。不過,以目前國內和國外金融業都不算景氣的情況來看,所謂的戰略投資者都應該是國家隊的大銀行。

據中銀保監資料,截至去年底,全國銀行機構數量共4588間,當中城商行134間,農村金融機構增長則最快,農商行兩年間增加逾300間至1427間,村鎮銀行期內亦增173間至1616間。

簡單而言,即單計城商、農商及村鎮銀行,便佔全國比例七成。摩通早前發報告指,單就全國城商及農商行,信用風險資產規模已高達42萬億元人幣。

中小行數量多如繁星,發展模式及資產質素自然參差。有分析員直言,中小行的共通點是「擴張過分進取、而且極度依賴同業存款基礎」,亦因此埋下危機。

包商銀行被接管後引發市場擔憂,「誰是下一個包商」成為短期內左右交易員操作的「心魔」。下一個「心魔」已經出現,就是錦州銀行,而再下一個會是誰呢?美國金融海嘯時曾形容某些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但在中國不行,所有金融機構都不能倒,都要想辦法清洗其壞帳,讓其不負責任地生存下去,因為穩定重於一切。大部分在香港上市的城商行交投低迷,就讓其繼續低迷下去吧!免得成為散戶們的「心魔」。

作者:麥穗 (股壇多拉A夢)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