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科創板下周一(7月22日)正式啟動,預料首批上市公司有25家。為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現象、太「chok」,影響科創板的穩定運行,上海交易所(下稱:上交所)使出三招,包括臨時停牌、縮短停牌時間等。

上交所三招應對投機現象

具體措施包括引入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避免不合格投資者跟風炒作;在連續競價階段引入價格申報範圍限制,同時實行市價申報保護限價,並對盤中異常波動實施臨時停牌制度。

第三,公開了異常交易監控標準,並將在新股上市初期加強異常交易行為監管。

監管機構對科創板的合規性亦不敢怠慢,內地龍頭券商中信証券(06030.HK)因擅自修改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上海柏楚電子科技的招股書內容,被中證監發函警告。除中信証券外,中證監亦向柏楚電子科技及兩名保薦代表朱燁辛及孫守安發警示函。

在交易制度方面,科創板也有重大突破。新股上市首5個交易日將不設漲跌停限制,此後的漲跌停幅度會放寬至20%,較一般A股的10%為多;在交易過程中,如果出現漲跌超過30%及60%的情況,將分別進行臨時停牌。

這樣的制度安排,顯然是希望能夠有助於市場活躍;同時,對於暴漲暴跌的行情,也有一定的制約。

中國推出科創板,相信是想創造一個類似美國納斯達克一樣的科創板。科創板不同於創業板,沒有科技成份的傳統製造業、餐廳、建築等,均可在創業板上市,但不能上科創板。

納斯達克是美國散戶的辛酸史

美國納斯達克的推出對於市場及融資方來說,無疑是一場盛宴,但對於投資者、特別是散戶而言,卻有可能是場災難。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事件不少人尚記憶猶新,當時納指在30個月內暴跌75%,互聯網指數跌幅達90%,很多個股跌幅在90%以上。

與指數暴跌對應的是散戶數量的急劇下降。根據海通證券2018年研報顯示,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不足6%。而在此之前,美國散戶持有流通股的市值佔比長期保持在70%以上。納斯達克的發展歷程直接或間接地見證了美國一大批散戶的消滅。

毫無疑問,中國股市也是一個散戶的市場,上交所2018年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7年底,從持股賬戶數量來看,滬市投資者達1.95億人,其中,自然人投資者佔1.94億人,佔比超過99%。

然而,從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僅佔總市值的21.17%。中國股市散戶主導主要指的是,滬市中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更重要的是,雖然散戶貢獻了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卻只賺到了不足機構投資者的30%的盈利。

作為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不禁令人懷疑,早年美國股市的情況,會否在若干年後的中國資本市場上再次上演?

事實上,市場早有聲音指出,擔心中國股市本質上仍是賭場,投資者更關注價值基本面。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構成了對市場穩定性的挑戰。若市場不穩定,科創板的良性運行也只是一句空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