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貨2024|政府《財政預算案》宣佈樓市全面撤辣,吸引投資者入市,但亦有人擔心樓市炒風重現,導致樓價急升。「摸貨」正是其中一種短炒行為,近日有多間大型銀行宣佈停做「摸貨」按揭,到底什麼是摸貨,銀行停做該類按揭又意味著什麼?買家買樓時還有沒有其他應留意的事項?

什麼是「摸貨」?

由買樓程序講起,買家在買樓時需要簽訂買賣合約,分為「臨時買賣合約」及「正式買賣合約」,簽訂合約的同時要繳交訂金(訂金合計通常為樓價之10%),然後需於指定成交日期前簽訂樓契和支付樓價餘額。

在簽訂正式買賣合約後,買家作為該單位的「確認人」(Confirmor)在簽訂樓契前,將單位以高於或低於原先購入價的價格,轉售給另一位買家(第三方),從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就稱為「摸貨」或「摩貨」。

為什麼「摸貨」?

買家在短期內轉讓單位,原因包括購入後反悔或不喜歡單位,或是未能獲得按揭貸款等等。不過,此類交易只佔少數,而絕大多數的「摸貨」交易都涉及炒賣,炒家在短時間內將購入的單位轉售,以此圖利,有關時間可以短至數周或數天。舉例而言,買家以500萬元購入單位;在指定成交日期前,再以「確認人」身份,將單位以600萬元轉售予新買家,扣除代理佣金及稅項等雜費後仍可賺數十萬元。不單住宅物業,工廈、商舖及寫字樓單位皆會出現「摸貨」。

「摸貨」的風險

「摸貨」頻現的時期,不少物業都會涉及「摸上摸」,即是確認人將單位轉售後,下一位買家再次以確認人身份轉售,甚至可以摸出三、四次以上。每一次的摸貨都會令物業交易的風險增加,原因是若然「確認人」在收取買家的訂金後突然撻訂、「消失」,買家便不能完成交易,造成損失。此外,這種短炒行為亦是令樓價急升的因素之一。而對買家來說,由於購入單位的價格在「摸貨」後上升,銀行估價未必能即時跟上,按揭貸款是根據銀行估價而批出;換言之,即是買家未必能借足按揭成數,需要準備更充足的資金才能完成交易。

樓市辣招抑制炒風

事實上,摸貨行為在10多年前的樓市顛峰期頗為常見,為了抑制有關行為,政府在2010年起亦有推出相應的樓市辣招,如禁止樓花「摸貨」政策,以及推出針對短炒的額外印花稅(SSD),令炒家的「摸貨」行為成本大增,因而絕跡。

基於以上原因,撤辣後「摸貨」的確有可能重現,惟業界普遍認為現時樓市未有條件重新掀起炒風,有關現象機會亦較微。

哪類物業最多人摸貨?

不過,銀行停止摸貨按揭,不代表可完全停止這種交易,多數摸貨現象出現在300萬元或以下的樓盤,皆因此類物業只須繳付100元從價印花稅,即使摸貨失敗,樓價支出也較易負擔,損失較小。香港樓價於去年跌近7%,部分二手屋苑跌勢更顯著,這些細價物業也較易出現摸貨。

樓摸貨通常出現在樓價向上的時期,當買家睇好後市,資金充裕,就有可能冒著前文提及的風險摸貨,以此短炒圖利。

為何停止批出「摸貨盤」按揭?

除了配合政府政策防止炒賣之外,對銀行而言,暫停有關按揭是因為摸貨交易的條款和交易形式較複雜,風險也較高。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指出,由於樓按措施實施超過15年,十幾年來已沒有摸貨交易,有銀行即使持正面態度,仍需時間去重新評估這類交易的潛在風險及按揭流程上的做法。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亦表示,過往即使有個別金融機構或可承造摸貨按揭,但審批時仍需要作多番考量(如物業估價、樓按市況、自身風險管理等),審核手續亦有待釐清,建議投資者入市前,應做好風險管理。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香港財經時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