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接連出現極端天氣,2022年七月的酷熱天氣打破11項紀錄,2023年錄得一小時雨量高達158.1毫米,打破了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領導聯校團隊,合作進行一項香港極端天氣與建築環境的研究,以評估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香港出現極端天氣事件的趨勢及影響。

中大:預計2040-2049年熱夜增五成

中大建築學團隊聯同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團隊,結合中尺度天氣研究和預報模式(WRF)氣候模型及本港複雜的城市環境數據,推算出由過往十年至2040-2049年,本港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會由32日增加五成至約48日。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亦會由八日增加至約十日,而單次最多連續熱夜更長達15日。

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等為熱夜重災區

中大團隊早前已有研究結果發現,本港熱夜數目增加帶來的健康風險更甚於日間酷熱[1],是次推算於本世紀中熱夜的大幅增加,將進一步為市民帶來健康風險。有鑑於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及城市熱島效應,不同地區所受的暑熱壓力地區差異,研究團隊就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計算出各地區的差異,發現到了2040-2049年,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港島南和機場區域均為熱夜重災區。

極端天氣降雨增逾四成

極端降雨亦將日趨嚴峻,氣候模型推算,本港於2040-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相比今年的黑雨紀錄增加逾四成。研究團隊相信,隨著極端降雨將更強烈和更頻繁,出現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亦會大增。極端高溫和降雨將愈見頻繁和嚴重,甚至演變成新常態。

增強危機意識及防災備災觀念

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教授指,首要任務是加強各界正確認知其嚴重性和潛在影響,以暴雨為例,過往有市民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趕回家,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市民現在開始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靜候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等。

要準確預報在科學上仍有限制

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教授表示:「雖然暴雨持續的時間一般較酷熱天氣持續時間短,但其破壞力強,洪水、水浸、山泥傾瀉都可能直接對市民安全及性命構成即時威脅,並對基建帶來嚴重影響。而且暴雨一般來得急,要準確預報在科學上仍有限制,更考驗政府和市民防災備災的水平及即時應對緊急災害的能力。」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博士表示:「在持續高溫天氣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適,導致救護車、急症室的需求增加。政府應參考不同地區受酷熱天氣影響的程度,有效分配醫療資源及增加社區服務。」

更多最新香港要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