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施羅德投資就債券提出觀點,提到債券熊市已持續3年,孳息率自2020年夏季以來不斷上升。這導致美國國債錄得自1787年美國通過憲法以來的最差回報。但卻指目前是投資債券成最佳時機,當中背後亦有3個因素支持:

現成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背後有3大因素

施羅德先提到,放棄投資債券將會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隨着以下3點:

  1. 美國經濟增長;及
  2. 通脹放緩;以及
  3. 美國聯邦儲備局(聯儲局)的加息週期接近尾聲

從歷史角度來看,目前是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加上目前優質債券的實質及名義孳息率均處於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導致債券在實質估值上及相對其他資產類別,尤其是股票更為便宜。

美國國債跌幅可歸咎於3個因素

機構又提到,過去三年,美國國債市場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跌幅。這個大規模跌幅可歸咎於三個關鍵因素:

  1. 債券孳息率處於低水平,以致息率回報無法抵消資本損失。
  2. 聯儲局在短短一年內實施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加息幅度,因而加劇債市的壓力。
  3. 新常態影響導致通脹率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與各類型資產類別的回報相比,固定收益的表現明顯落後,相對於股票及大宗商品的跌幅亦尤其突出。

債券比其他資產更具吸引力

美國國債令人失望的回報表現已經成為歷史。無論從絕對或相對估值的層面來看,債券的估值對比起其他資產類別,正處於過去10年的最低水平,並且在過去20年內位居於最具吸引力資產之一。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債券價格會立即回升,但孳息率上升確實能提供較大的緩衝,藉以抵銷價格進一步下跌。其次,債券不僅低於過去的估值水平,相比其他資產類別如股票亦更具吸引力。 

阻礙固定收益資產上升的因素明顯減少

雖然這些因素不會導致債券市場立即出現反彈,但卻反映阻礙固定收益資產上升的因素已明顯減少,原因是孳息率上升為價格下跌提供了緩衝。

此外,若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長放緩或避險情緒升溫,投資者則有望獲得超額回報。 

美國經濟強勁有2大因素

施羅德指出儘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美國經濟在過去18個月表現出強勁韌性。在面對過去幾十年以來最激進的加息週期,金融市場同時在美國地區銀行危機、能源成本飆升、美元持續強勢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間搏鬥。

機構認為,美國經濟強勁主要由於兩個因素:新常態時期,消費者累積的超額儲蓄已經減少,並從2萬億美元的高位迅速回落,以及聯儲局實施的投資計劃所致。 

開始看到較高利率所帶來的影響

施羅德又指出已經開始看到較高利率所帶來的影響。隨着聯邦基金利率上升,企業的融資成本持續向上。此外,由於銀行業面臨盈利能力減弱、資本規則收緊及需求下降等問題,信貸狀況將繼續收緊。這些因素正在抑制貸款宗數增長,尤其是在小型銀行。

另外亦看到消費力正面臨壓力。隨着新常態期間的儲蓄即將耗盡,現時儲蓄率已回落至4%以下,並處於19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消費者愈來愈依賴貸款度日。近期,美國信用卡結欠已超逾1萬億美元,並創下有史以來新高。此外發現信用卡還款及所有消費者貸款的拖欠比率均已開始上升,儘管拖欠比率仍處於較低水平,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經濟趨勢最可靠的領先指標。

料未來幾個月的經濟狀況將會更具挑戰性

機構續指有關軟著陸與硬著陸的爭論沒有太有意義。對金融市場而言,最重要的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經濟增長將低於1%。

隨着消費者儲蓄減少、利率及油價上升、汽車業罷工以及美國國會開支更為緊縮,預計未來幾個月的經濟狀況將會更具挑戰性。

資金分配

就固定收益資產配置而言,考慮到各個行業目前不均稱的孳息率水平,施羅德建議採用更審慎的挑選方法。在過去幾個季度一直看好高品質類別,包括美國國債及按揭抵押證券 。企業板塊方面,由於早前孳息曲線倒掛故仍專注於短期債券。 

儘管美國國債市場波動,但企業利差維持穩健,於2023年第三季度僅收窄兩個基點,並保持在過去30年的中位數水平附近。因此認為隨着較高利率將為經濟帶來影響,以及增長放緩將對企業盈利造成更大壓力,未來幾個季度將有更佳的機會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

債券市場已經出現獨一無二的投資機會

最後施羅德指在如此重大跌幅的情況下,一些投資者放棄固定收益亦合乎常理。然而,如上所述,機構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在這個混亂及令人難以捉摸的市場中,卻有機會出現十多年來最佳的債券投資機會。

定價是投資者可以調整的因素之一,目前對投資者十分有利,再加上通脹逐漸消退、經濟增長高企及聯儲局加息週期即將結束,施羅德認為債券市場已經出現獨一無二的投資機會。

更多投資入門相關內容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