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差不多半年前,市場熱烈討論減息周期開展,樓市似乎重拾動力,不少專家呼籲準買家「手快有手慢無」。然而轉眼間2025年已過半,按揭利率雖然確實回落,但原因卻與美國聯儲局無關(年內尚未減息),而是本地銀行體系資金氾濫,令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HIBOR)跌至三年低位所致。

二手住宅價格仍在低位徘徊

回顧去年底市場預測樓價全年升幅約5%至10%,但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自一月以來已連跌四個月至136.71,顯示二手住宅價格仍在低位徘徊,坊間對樓市復甦的憧憬看來仍需時兌現。

一個月HIBOR利率跌幅逾65%

九十後最年輕的一群(1999年出生)已邁入26歲,不少人於近兩三年成功置業。當年他們入市之時,撇除當時的樓價不談,單說每月的供樓還款,無論選擇P按或H按,供樓利率均逾4厘,實在「壓力山大」。今年年初,一個月HIBOR仍徘徊在3.99厘,但至5月起加速回落,月底僅剩約1.3厘,跌幅逾65%。

每月供款壓力明顯減輕

對H按業主而言,這意味著供樓利率由原來的封頂3.5厘下調至實際1.89厘,每月供款壓力明顯減輕,本金還款比率上升,整體利息支出亦大幅減少。當然,當拆息下跌,來自按揭存款掛勾戶口的利息收入會相應減少,且銀行亦會收起各類高息定存計劃,在低息期間如何確保手上的資金可以繼續滾存,也是對各位業主的一個考驗。

430呎以下的小型單位升幅最顯著

樓價雖未有明顯反彈,但市場成交量表現尚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月微升0.35%,終止連跌四個月走勢,惟按年仍下跌逾7%。當中430呎以下的小型單位升幅最顯著,按月上升0.52%。

租金指數連升五個月

另一方面,樓宇買賣合約宗數由一月的約5,000宗升至五月近5,800宗,升幅約16%。隨著租金指數連升五個月,四月按月升0.31%、按年升逾3%,不少原本觀望的買家改為入市,避免「租金貴過供樓」的尷尬局面。加上部分投資者考慮租金回報,帶動中小型單位的交投表現。

大銀行去年第四季起重推現金回贈優惠

按揭市場方面,各大銀行去年第四季起重推現金回贈優惠,原本回贈率多為貸款額的0.15%至0.3%,至今年上半年,個別銀行已將比率提高至最高0.8%。部分優惠亦會附帶按揭存款掛鈎戶口,有助業主以存款抵銷部分利息支出。

上半年按揭市場氣氛較去年活躍

總括而言,2025年上半年按揭市場氣氛較去年活躍,唯樓價仍未如預期般反映資金流入及利率回落的利好因素。2025年上半年的市場氣氛不俗,但沒有在樓價反映出來。話剛說畢,主要反映大型屋苑二手住宅樓市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又失守136點關口,錄得135.16,創下2016年8月以來按月的新低。展望下半年,坊間的看法以正面樂觀居多,看好HIBOR下跌會令買樓負擔減輕,「供平過租」會令需求增加,繼而撐起樓價,但筆者看法傾向保守,認為樓市按市全年表現將大致持平。

更多用家「轉租為買」

日前有本地大型銀行估計,隨著HIBOR及存款利率急劇下降,本港的租金水平正在上升,估計會有更多用家「轉租為買」,令樓市獲得更多支持;發展商或會趁機調高定價,調整銷售策略以增加利潤。確實,去年第三季起雖然美國聯儲局帶頭減息,本地銀行亦有緊隨宣布減最優惠利率(P),但前後三次的減息合共0.625厘,累積的減息效應可能不足以改變市場走勢,但今次以HIBOR下跌帶動的減息,其幅度則遠比舊年大,實際按揭息率由3.5厘下降至2厘,相信對樓市必定有一定提振作用。

分析認為銀行「水浸」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當然,不少分析認為銀行「水浸」情況不會持續太久,一個月HIBOR早晚會回升。而且筆者看到市場尚有更深層次的信心問題,當前宏觀政治經濟不穩,就算近期大家開始領略到很多國際貿易戰的角力最終都是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收場,新政府任期還有三年半,買家選擇繼續觀望也是無可厚非;即使有買家願意入市,也可想像到其心態是要「執平貨」,務求自己是低於市價入場。

政府財赤和市民不願留港消費

另一邊廂,對內我們亦正面對政府財赤和市民消費模式改變(不願留港消費)等挑戰,當中最根本的還是供求問題,根據房屋局資料,未來三至四年間可提供的一手住宅單位數目達到105,000伙,雖然數字回落至近七個季度的新低,但現樓貨尾的數目卻同時升至28,000伙,達到歷史高位。發展商情急散貨,造成量高價低的情況。這些宏觀因素轉變需時,信心恢復亦需時,單說樓價走勢的話,要談樓市大反撲還有點言之尚早。

一二手樓成交量在五月繼續反彈

不過,撇除樓市不談,因為成交量不少,上半年的按揭市場表現其實不「曳」,尤其是一二手樓成交量在五月繼續反彈,相信亦是跟前述的HIBOR下跌有關。去年底展望今年按市表現時,筆者估計一手二手物業按揭批出宗數將分別有18,000宗和33,000宗,轉按則大約7,500宗。

暫時各項數字看起來均符合筆者預期

金管局最新數據就顯示,一手物業按揭的批出宗數先由10月份的全年低位983宗大幅抽升至二月份的2,108宗,然後再稍回落到四月的1,993宗;二手樓則由去年十月的2,610宗反覆升至四月的3,150宗,首四個月一二手物業的總批出宗數分別有7,852和10,946宗,暫時達到筆者預計的43.6%和33.5%;轉按方面,首四個月轉按也錄得2,539宗,達到筆者預計的三份一。暫時各項數字看起來均符合筆者預期,原有的預測可以維持不變。

即使是專家也會看錯

沒有水晶球預知未來,即使是專家也會看錯。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去年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指香港已「玩完」,到近日他修正說法,表示香港在中美角力之下,會因為其「中國特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而再次崛起。

又以股市為例,誰會想到今年港股就因為一個「碟仙」(網民為DeepSeek起的花名)橫空出世,藉估值修復迎來了一個小牛市?所以說話不能說得太死,下半年局勢如何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樓市專欄【按揭通識】作者黃詠欣|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多年按揭市場經驗,熟知各銀行及融資機構按揭流程及行情。
圖片:作者提供
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

作者簡介:黃詠欣擁有多年按揭市場經驗,並為地產代理監管局持續專業進修計劃課程導師,熟知各銀行及融資機構按揭流程及行情,致力推動按揭轉介行業走向更專業及更優質服務,助置業人士輕鬆完成繁複的按揭流程。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