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經歷二月份財政預算案後,束縛樓市的措施全部取消,加上放鬆按揭同步施行,的確令樓市有一點生機,但四個月來只是有利一手,這是不爭的事實,來換來樓價下跌速度減慢下來,這也是老樓當時預測的景象再一度呈現,「短暫的牛市」,又回復平靜。

上周出現入伙前撻訂潮

接下來上周出現入伙前撻訂潮,這也是繼去年長實元朗#LYOS大規模撻訂潮後,新一波入伙前撻訂的景況,先後有元朗柏瓏系列和何文田瑜一等四個新盤現撻訂潮,原本本年首季只有不足100宗撻訂,不過樓價仍未見止跌,過去兩年高價購入兼以建築期付款的單位,不排除再破紀錄再創新高。

被買家撻訂的單位 被減價重售的機會很大

經過長實向#LYOS撻訂買家重追出售差價後,料不會再有人相信發展商要追差額,縱使今年多個大盤皆以倒貼價開盤,正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被買家撻訂的單位,被減價重售的機會很大,包括年前曾有外資基金購買半山大批單位的撻訂事件,短期內有新突破發展,在此暫此不講,再提醒買家,履行合約的法律精神猶在,所以要為行為付出代價。

通常都會有必買必賣的條款

在香港,無論是買賣樓花還是二手樓,通常都會有必買必賣的條款。如果在臨時買賣合約階段(大約5至7天),買方在簽約後因擔心樓價下跌或無法獲得按揭而決定悔約(即放棄購買單位),一般只需賠償臨時訂金和地產代理佣金,此後買賣雙方不會再有任何糾紛或紛爭。

「追差價」款項

然而,如果雙方之後已經簽訂正式買賣合約,買方就不能夠僅僅通過賠償訂金來解決問題。因為正式買賣合約中通常都會包含一條款項,規定如果買方悔約導致賣方必須以更低價格重新出售單位,並因此遭受損失時,賣方可以向原買方追討因重新出售單位而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損失,即係所謂的「追差價」。

「追差價」已廣泛被二手市場使用

條款目的原本為防止買方「輸打贏要」,即當樓價上漲時繼續進行交易,當樓價下跌時就悔約,從而令賣方遭受不公平對待。在目前樓價持續下跌嘅情況下,「追差價」已廣泛被二手市場使用,老樓得悉有被撻訂的業主,已透過程序向之前買家追过重售所做得損失。

黃竹坑鐵路上掦海最多涉及約50宗撻訂

去年一手新盤市場錄約529宗撻訂,較前年全年錄得266宗增加263宗或近1倍,涉及殺訂金額逾5.1億元,較對上一年約3.4億元,按年大升約50%。當中黃竹坑鐵路上掦海最多涉及約50宗,其次為由中海外發展的啟德跑道區維港1號,全年錄37伙撻訂個案,累計涉及殺訂金額逾4,807.1萬元。料這些單位好快有新進展,再掀新高潮。

獨立樓評人 劉兆昌

作者簡介:劉兆昌為資深地產傳媒人,自1988年起投身地產傳媒採訪工作,見證香港樓市大時代三十年變化,曾任多間傳媒機構地產版主管,為香港傳媒界第一代地產版從業員,並曾於2010年出版首本買樓入門書。目前為自由創作人,中港兩邊走。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