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多數人選股如選人,總愛亮眼的那一位。但真正能在金融風暴中保住資產的,往往是不起眼卻穩健的選項。資產配置就是這樣的角色,沒有激情,卻能在市場崩跌時守住基本盤。

闕又上:資產配置失敗 是因為它長得太醜

問題從來不在策略無效,而是我們對它的誤解太深。在華爾街的知名操盤手闕又上的著作《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時報出版)中,他開門見山指出:「資產配置失敗,是因為它長得太醜。」就像有機蔬果外型不美卻價值優越,資產配置也是如此。若未理解背後的風險管理價值,一旦市場風暴來襲,只能徒留遺憾。

資產配置為何總被低估?

闕又上舉了一個例子。總經理應徵助理,測外語、專業與應對能力,最後卻選擇了身材最好的一位。這不是笑話,而是「理性與行為偏誤」的投射。投資時,我們也常忽略真正應該重視的東西,選了最吸睛但風險極高的標的。資產配置的邏輯類似保險,該在事前佈局。但多數人在災難過後才驚覺它的好,已來不及。

為何多數人拋棄資產配置?

2013年,標普500指數上漲32%,10年期美國公債卻下跌9.1%。採用股債各半的配置,只能獲得15%的平均報酬。這對許多人來說毫無吸引力,因此當年不少投資人選擇放棄資產配置。

短視遮蔽了風險本質

但到了2008年,情勢逆轉。標普500指數下跌37%,10年期公債卻上漲20.1%。如果全部資金投資股票,十萬美元將剩下六萬三千元。要回到十萬元,需要報酬率達59%。這樣的漲幅難度極高,心理壓力也巨大。 

若採股債各半配置,股票部分跌至三萬一千美元,公債則漲至五萬二千五百九十元。合計仍有約八萬四千元,資產僅下跌16%,只需19%的報酬率就能回到原點。這就是資產配置的防禦價值。

資產配置失敗 通常是人性的錯誤

闕又上指出三個主因,導致策略無法發揮效用:

  • 一、知道卻做不到:多數人認同風險分散的重要,但在市場行情高漲時仍選擇孤注一擲。等到下跌才驚覺策略必要,卻已無用武之地。
  • 二、缺乏進出場紀律:市場如同舞會高潮,人們往往捨不得離場。不懂得在高點撤退,只能被迫在低點出清。
  • 三、高估自身風險承受力:許多人未曾壓力測試,低估市場崩盤時的心理影響。當資產急跌時,才發現自己承受不了而恐慌賣出。

重建你的投資認知

要讓資產配置發揮效用,需要從根本修正認知結構:

  • 一、不貪一時快利,專注長線穩健:資產配置不會在每一年度擊敗市場,但能在波動中守住資本,爭取時間換取穩定回報。
  • 二、勝負在轉折點,不在起跑線:資產配置如同賽車,贏的是能穩住彎道的人。牛市初期可能落後,但當市場劇烈震盪時,反而能脫穎而出。
  • 三、找到你的風險承受區:建議投資者用歷史數據進行壓力測試。若在2000或2008年類似跌幅下仍能接受虧損,就能根據結果配置最適資產比例。
  • 四、轉折來臨時,加強反攻力道:除了年度再平衡,若市場明顯超跌,可適度加碼股票部位,為後續反彈布局。

下次別再感嘆「早知道」

2008年金融風暴後,市面上開始充斥資產配置相關書籍。可惜多數人讀到這些觀念時,市場已經反彈。這就是多數人對資產配置的錯誤印象:總是遲來一步。隨著市場連動性升高,股災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周期性的必然。資產配置雖不完美,但它能幫你活過下一次危機。如果你不想在未來再次感嘆「早知道」,現在就是該重新思考策略的時刻。

本文節錄:【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一書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