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公布「從鄉郊保育連繫青年」研究報告,逾九成受訪青年認同鄉郊保育對城鄉可持續發展重要,八成三視之為青年參與社會的另類選擇,近七成認為有助促進香港經濟發展;惟不足一成對前景感樂觀。「青年創研庫」建議制訂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藍圖、辦年度鄉郊盛事。

逾九成受訪青年認同鄉郊保育對城鄉可持續發展重要

鄉郊是城市發展的根本,「青年創研庫」公布「從鄉郊保育連繫青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34名本地青年中,逾九成(90.8%)認同鄉郊保育對本港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重要;八成三(83.0%)視之為青年參與社會的另類選擇;然而,僅不足一成(9.6%)對本港鄉郊保育前景感樂觀。

近八成受訪青年表示最近一年曾到訪本港鄉郊

上述研究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3月18日至4月2日期間,訪問了534名15至34歲青年。調查發現,近八成(78.1%)受訪青年表示最近一年曾到訪本港鄉郊,主要目的是舒展身心/親近大自然(74.6%)、進行戶外活動(59.2%)及參與節慶/文化活動(13.4%)等。

研究亦訪問了15名青年個案、5名專家和學者。有個案表示,鄉郊提供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保育工作讓他們更立體地認識香港。綜合專家和學者的觀點,鄉郊保育提供實地了解本港歷史文化的機會,並涉及不同學科範疇,讓不同志趣青年找到參與切入點,加深個人與社會的連結,展現青年傳承和共創價值。

一成四受訪青年曾參與本港鄉郊保育項目

在參與層面,一成四(14.0%)受訪青年曾參與本港鄉郊保育項目,當中過半數人希望藉此探索未曾到訪的地方。從受訪個案的體驗所見,參與鄉郊保育帶給他們獨特的經歷和發揮專長的空間,包括應用學科知識協助搭建小型設施,以及將收集的資料和親身見聞製作成推廣短片等。

日常甚少接收鄉郊保育資訊

至於沒有參與(76.8%)鄉郊保育的青年,主要原因是缺乏時間(49.5%)、認識(48.8%)和途徑(44.4%)等。有個案表示,日常甚少接收鄉郊保育資訊,故未有深入思考這與個人發展的關係,更遑論參與其中。另有個案則認為交通不便導致較少前往,因此難免對鄉郊抱有「荒山野嶺」的印象。

近七成認為鄉郊保育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儘管如此,近七成(68.7%)認為鄉郊保育對促進本港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逾八成(82.2%)認為青年在鄉郊保育當中的角色重要;六成三(62.9%)同意有助開拓青年事業發展機會。假如有機會,青年最有興趣從事傳統手工/飲食(31.8%)、旅遊(21.0%),以及自然與生態保育(19.7%)等鄉郊相關的行業。

本港缺乏長遠策略,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就本港鄉郊保育的未來去向,有個案表示,部分政府資助項目相繼完結,惟本港缺乏長遠策略,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受訪專家亦指出,本港不少鄉郊長期處於荒涼狀態,保育工作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對於被視為本港未來20年發展新引擎的北部都會區計劃(北都),受訪青年對其落實「城鄉共融」原則的期待程度自評平均為5.2分(0至10分,10分為最高),略高於一般水平。

青年創研庫青年發展組副召集人潘子鋒引述研究指,鄉郊組成了香港城市環境和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對城鄉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惟不少鄉郊地方處於荒涼狀態,建議特區政府制訂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藍圖,建構具社會共建、共享和世代傳承元素的鄉郊保育新願景,有助提升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本港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參與動力。

建議制訂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藍圖

該組另一副召集人鄭煦喬表示,本港鄉郊擁有豐富特色和文化景觀,值得推廣保育,青年角色尤為重要,惟城鄉之間過去較少互動,部分青年因缺乏認識或途徑而未有參與鄉郊保育,建議政府牽頭舉辦年度鄉郊盛事,透過一系列工作坊、對話和體驗活動等,增加大眾和青年對鄉郊保育的關注和認識,同時促進青年與社會的連繫。

辦年度鄉郊盛事

成員鄔進澔認為,隨著北都項目陸續展開,建議開放「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部分委員名額供有志青年自薦申請,讓青年參與這項攸關本港未來發展的重要項目並提出意見,拉近北都規劃與青年的距離。另一位成員李昕君表示,內地有不少案例致力培育青年人才參與鄉村振興,而本港鄉郊保育工作近年亦有一定進展,建議各界舉辦更多以城鄉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交流活動,培育和拓闊青年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