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分析】今日會從「旗形」小系列,移至談論「整理頭肩」小系列,但此前先補充「三角旗形」的名稱,整固後傾向「利好」和整固後傾向「利淡」形態分別是「上升三角旗形」和「下跌三角旗形」,這亦是過去三回用上的名稱。

「整理型頭肩底」形態又名「楔形旗」

不過誠如引入「三角旗形」主題時與大家表示,此形態又名「楔形旗」,可是「上升三角旗形」相對名稱是「下跌楔形旗」;而「下跌三角旗形」則可稱為「上升楔形旗」。實際也不難理解,於「三角形」小系列,整固後傾向利好 (利淡) 形態為「上升 (下跌) 三角形」;至於在「楔形」小系列,整固後傾向利好 (利淡) 形態為「下跌 (上升) 楔形」,於方向表述上,「三角形」和「楔形」剛好相反。

是「整固形態」歸類

回看今次主題,「整理頭肩」的名稱已能看出是「整固形態」歸類;但若單看「頭肩」,卻是「反轉形態」歸類。早前探討「頭肩」小系列,便看了四種形態,利好的有「頭肩底」和「複式頭肩底」;利淡的則有「頭肩頂」和「複式頭肩頂」。

整固後傾向「利好」和整固後傾向「利淡」形態

至於今次的「整理頭肩」小系列,包含兩種形態,整固後傾向「利好」和整固後傾向「利淡」形態,相對是「整理型頭肩底」,以及「整理型頭肩頂」。從名稱上見「頭肩」,就是「一頭」配「兩肩」的組成,與在「反轉形態」中看到的典型「頭肩底」和「頭肩頂」形態相同。

與典型「頭肩底」可就兩方面進行識別

今次我們集中看「整理型頭肩底」,與典型「頭肩底」可就兩方面進行識別:

  • 其一是出現的位置,於「反轉形態」的「頭肩底」,常見於股指或個股下行一段日子 (一般不少於兩週) 後,有望迎來觸底轉角時。至於「整理型頭肩底」,是整固後傾向利好形態,重點是此乃整固形態,常見於股指或個股上揚一段日子 (一般不少於兩週) 後。由於形態出現時,股指或個股走勢截然不同,故此將「整理型頭肩底」誤看為典型「頭肩底」的機會不大。
  • 其二是成交上的分別,視為在形態識別的「雙重保險」。

於價量互動傾向見「價跌量縮」

於典型「頭肩底」出現前,股指或個股已下行一段日子,於價量互動傾向見「價跌量縮」,證明賣方動力正在減弱,便迎來買方的試探性反攻,有「小V型」的輕微反彈後又見跌勢,「左肩」亦因此形成。之後仍見「價跌量縮」,於是迎來買方的猛烈反攻,出現的「V型」較之前的明顯,正是「頭部」。

典型「頭肩底」

因而可看出於典型「頭肩底」,股指或個股相對的成交金額和成交量集中在「頭部」,「左肩」和「右肩」則較少。至於「整理型頭肩底」,出現於股指或個股的整固期,所以交投是漸見減少。

具備「頸線」的特點

另外,不論是典型「頭肩底」或「整理型頭肩底」,均具備「頸線」的特點,就是將「左肩」和「頭部」之間出現的尖峰,與「頭部」和「右肩」之間出現的尖峰,連成一線。當股指或個股上揚時,成功上破「頸線」,確認有力再度開展升勢。

屬於延續整固前走勢的形態

之前雖於「右肩」成交額或成交量偏小,卻因買方發力,出現「價量齊升」,即在上破「頸線」時往往伴隨交投變得活躍。就「整理型頭肩底」而論,屬於延續整固前走勢的形態,於整固期的前後均見股指或個股在上揚,意味著上破「頸線」之時,視為出現建好倉的入市訊號出現。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