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讀者來信:Anthony Sir你好,最近的結業潮好像越來越嚴重了,面對着很多國內的知名品牌,香港的商戶好像都捱不住了,應該要如何面對呢?
回覆讀者來信:內捲!早已經悄悄捲到香港
內捲!早已經悄悄捲到香港…
正如我們所見,很多行業已經捱不住了,結業倒閉潮不斷,如果政府再坐視不理,接下來就是裁員失業,經濟持續低迷!
內地新質生產力
58秒生產一部車?很利害的新質生產力!那麼…58秒就要賣一部車,否則就會囤貨!最近有朋友跟商會到內地考察某大品牌的電動車廠,看見他在社交媒體發文,他說…非常讚嘆!非常驚訝!內地新質生產力已經到了新的境界,一分鐘都不到,58秒就可以生產一部全新電動車!
58秒就能生產一部車 代表58秒就要賣掉一部車
如果我在現場,相信我都會為這驚人的新質生產力而讚嘆!但細心想想,58秒就能生產一部車,代表58秒就要賣掉一部車,否則就會越來越多庫存,然後就是劈價、虧本…對吧?!
甚麼是內捲?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瘋狂競爭!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時間和資源,但回報卻越來越少,最後大部份商戶都要虧本,結業倒閉。沒辦法…我們中國人太勤勞,太進取太積極了,我們都喜歡競爭,唸書要爭好成績,工作要爭升職上位,做生意要賺到最盡,事實上很多外國朋友,明顯是沒有那麼進取的,賺夠就算了,留下多點時間給自己,追求Work Life Balance!
內捲的源頭,是我們對生產力的崇拜…
近年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政府,都在拚命地提倡,要提高生產力,以為只要產出多,就等於成功。但問題是,生產力提高了,如果需求跟不上,結果會怎樣?就是…內捲!
經濟學裡有個基本原理:供需平衡!
供應過剩,需求不足,價格就會下跌,企業利潤縮水,員工加班加點卻賺不到錢,最後大家累得像狗,窮得像狗,惡性循環。
受害的是每一個人
也有人說,競爭有甚麼不好?企業虧本而已,消費者能買便宜!最初當然好,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每一個人!
- 首先,過度競爭導致資源浪費。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投入更多資金和人力,但由於市場飽和,這些投入往往石沉大海。
- 其次,內捲加劇了社會焦慮。員工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996、007,生活品質直線下降,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
- 最後,內捲還會扼殺創新。當大家都忙著內部競爭時,誰還有精力去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稅戰
關稅戰!許多企業產品賣不出去,於是轉而傾銷國內市場。結果呢?國內市場本來就飽和,現在又多了一堆低價商品,企業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2023年,大陸的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率高達30%以上,許多企業只能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
虧本也要搶市場
例如電商行業,淘寶、拼多多、京東,個個都在燒錢補貼,虧本也要搶市場。2022年,拼多多淨虧損高達79億元人民幣,但為了吸引用戶,還是繼續百億補貼。京都最近也高調襲港,在鬧市的連鎖電器舖門外,投放大幅廣告正面挑機,還有淘寶的家品店等。還有外賣行業,美團已經把Deliverloo擊退,還有無數的例子,我們面對的不但是北上消費,內捲已大舉來襲!
政府的誤區!生產力…不等如幸福指數
需求才是王道!我們需要傳統產業的逆襲
要打破內捲的魔咒,關鍵在於提升需求。而傳統產業,如金融、地產、旅遊服務業,正是過去多年來,為香港創造無數財富與需求的重要引擎。近年政府都說過往香港太倚賴金融地產對吧?推倒傳統行業押注在創科,提升生產力對吧?錯了!沒有需求,再高的生產力都不會帶來幸福!
必須同時提升需求
疫情前金融地產旅遊興旺,個個賺到錢,豪爽消費,生產出來的商品及服務自然能消化,現在呢?經濟低迷,個個按住荷包,再高的生產力都只會帶來庫存、割喉、虧本、倒閉、失業、低迷…
所以重點是…不要只顧提升生產力,必須同時提升需求!必須激活傳統產業,創造財富,創造需求,才是王道!
作者簡介:1% Anthony( 第一桶金)、一巴仙(1%)投資培訓學院創辦人,TVB有樓萬事足、BenSir睇樓團II等顧問,多年來協助無數年青人成功上車,無數小業主倍增資產,財務自由!除了住宅,亦活躍於大陸樓、工商廈活化重建等,團隊是市場上最活躍的新晉發展商之一。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