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地產專輯】磚頭有價!香港人熱門的投資,包括股票、定期存款等,物業亦定必榜上有名。除了香港樓市外,英國樓市已逐漸成為另一關注焦點。現時香港人購買英國物業呈現哪些新趨勢?哪些地區最熱門?敍造按揭時又有甚麼要注意。一連串的英國置業疑解,英國按揭專家EC Mortgage逐一解答,詳情留意以下「英國按揭懶人包」找答案!
英國買樓按揭懶人包
問題1:香港人購買英國物業有何新趨勢?
香港人購買英國物業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自住及投資客。由於去年利息高企影響投資者入市意慾,所以市場以自住客為主,當中包括已經移民的BNO Visa人士,以及仍住在香港但準備移民英國的香港人。
近期利息回落,英倫銀行利率降至4.5%,投資客的查詢又開始活躍。根據EC Mortgage分析,自住客及投資客對於物業的要求及地區都有所不同。
自住客一般到步英國後,會先選擇在較多香港人聚居的城市或城鎮置業。熱門的城市包括伯明翰(Birmingham)、曼徹斯特(Manchester)、雷丁(Reading)、布里斯托(Bristol)及諾定咸(Nottingham),資金預算足夠的會優先考慮購買新屋(New Built),因為不用擔心維修問題;其次會考慮校網及生活配套。
至於投資客,置業主要考慮點是容易出租,選址是主要城市,例如倫敦(London)、伯明翰(Birmingham)、曼徹斯特(Manchester)及愛丁堡(Edinburg)。屋型方面,投資客首選公寓,因為需求高又容易管理。最近更有一批資深投資者投資HMO(House in Multiple Occupation,多房分租),以享更高的投資回報。
在英國置業,無論是自住及投資,身在英國或香港,購買新樓或二手物業,多房分租(HMO),或是假期出租(Holiday Let),英國本地銀行及財務機構都有提供不同的按揭產品。
【如果想了解更多英國按揭及置業資訊,歡迎去第六屆國際移民及置業博覽】
-
日期:2025 年 3 月 22-23 日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5F-G 展廳A5展位
問題2:香港人購買英國物業做按揭時通常遇到甚麼困難?
香港人購買英國物業做按揭時,主要挑戰包括:
(1)首期資金複雜:英國政府對於反洗黑錢有嚴格要求,按揭中介(Mortgage Broker)及律師都要對客户資金來源作出盡職調查(Anti Money Laundering Check)。EC Mortgage表示,經常遇到香港客户有大額資金進出 ,從而增加對盡職調查的難度及時間。
(2)信用記錄空白:由於持BNO Visa的新移民未有英國信用評分(Credit History),一般要到步英國3個月後才可以申請自住按揭。而香港居民申請按揭投資英國物業,則無這個要求。
問題3:以BNO方式移民英國,跟英國當地人購買英國物業做按揭時,有何分別?
其實只要移民英國後在當地找到工作,在申請按揭時利息及手續,與本地英國人是無異的。
值得注意的是,每間銀行對於客户的條件,例如入息、工作情况、於英國居住時間等有不同要求。專業按揭中介(Mortgage Broker)會根據每位客户的情况,從而為他們選擇最適合的銀行及產品申請按揭。
問題4:購買英國物業做按揭有甚麼過程?
不論是自住或買樓收租,申請英國按揭流程如下:
- 前期諮詢:按揭中介(Mortgage Broker)評估客戶財務狀況(收入、存款、負債)及了解置業目的,從而為客戶推薦合適的按揭產品。
- 預批貸款(AIP):了解客戶財務狀況後,按揭中介會跟客戶確定貸款金額及按揭產品。客戶滿意後,按揭中介會向銀行申請「AIP 按揭預批」。
- 物業選址與出價:透過中介選房,找到合適物業後出價。出價時地產中介會要求買家提供AIP,以證明客戶有足夠資金完成交易。
- 正式申請:業主接受出價後,按揭中介會正式向銀行申請按揭,一般銀行會於7-14日作出決定。
問題5:如買家身在香港,如何做按揭買英國物業?
買家可以委託英國持牌按揭中介遠程進行申請。大部分銀行都接受電子簽名,但多數要求客戶提供身份證明文件(Certified ID),按揭中介都可以代為安排。
在英國申請按揭一般需要提交以下文件:
- 護照
- 住址證明(四個月內的銀行月結單或水電費賬單)
- 存款證明(3個月銀行月結單)
- 入息證明(3個月糧單)
|
BNO Visa |
HK Resident |
Buy To Live |
於英國居住滿1年可申請最高9成按揭 |
每年入息要求為£50000 (等值港幣) |
Buy To Let |
於英國居住滿3個月以上 |
無入息要求 退休人士也可以申請 |
【如果想了解更多英國按揭及置業資訊,歡迎去第六屆國際移民及置業博覽】
-
日期:2025 年 3 月 22-23 日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5F-G 展廳A5展位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