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按揭】日前美國聯儲局議息後決定維持利率不變,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通脤已接近聯儲局2%的長期目標,重申目前不急於減息,外界就預料下次減息最快都要待至今年下半年,言則去年九月起大家一直吹奏的「減息效應」有機會減弱。
三年和五年罰息期的定息按揭計劃
息口變化影響一眾樓市準買家承造按揭的入市門檻、每月供款壓力和全期總利息支出,有銀行昨日(12日)推出三年和五年罰息期的定息按揭計劃,利率分別為首三年3.18厘和首五年3.03厘,低於目前實際按息3.5厘,料可迎合部分置業人士的需要,透過鎖定利率減低每月開支的不確定性。
浮息往往設有「封頂位」
在承造按揭時,買家一般可以在定息和浮息兩者之間選擇,因為浮息往往設有「封頂位」,而「封頂位」的息率又跟定息息口相距不大,買家多會選擇浮息按揭,冀在身處減息周期時可節省利息支出,以致定息按揭的申請宗數一向廖廖可數。
吸引不看好未來息率走勢的置業人士參加
可是,回望過去,大家又會發現不論加息抑或減息周期,銀行和貸款機構都有推出定息產品,去年九月本地銀行一減最優惠利率(P),就有銀行旋即推出短期定息按揭計劃,當時的利率介乎3.15厘至3.25厘,如今減息步伐充滿變數,新推出的計劃就再將利率下調,吸引不看好未來息率走勢的置業人士參加。
目前各大銀行的按揭計劃的實際按息均約3.5厘
目前各大銀行的按揭計劃的實際按息均約3.5厘。如果讀者預期往後三至五年的息口會維持或高於目前的水平,或可以利用定息按揭跟銀行「對賭」。假設一個買家購買一個價值700萬的單位,做七成按,供款年期30年,然後選擇五年期的定息按揭計劃,而在首五年期間,浮息的息率輾轉回升到4厘,買家則會因為「賭嬴」息口的走勢,享有較低的總利息支出:
定息按揭計劃(五年期)
定息按揭計劃(五年期) |
浮息按揭計劃 |
|||
息率 |
利息支出 |
假設息率 |
利息支出 |
|
首年 |
3.03% |
$147,064 |
3.00% |
$145,601 |
第二年 |
3.03% |
$143,937 |
2.75% |
$130,563 |
第三年 |
3.03% |
$140,713 |
3.25% |
$150,810 |
第四年 |
3.03% |
$137,390 |
3.75% |
$170,122 |
第五年 |
3.03% |
$133,966 |
4.00% |
$177,355 |
首五年總利息支出 |
$703,070 |
$774,451 |
罰息期後的息率均會上調至P減1.75厘
要留意的是,是次定息按揭計劃不論是三年期抑或五年期,罰息期後的息率均會上調至P減1.75厘,以目前匯豐的P為5.25厘計算,息率會由3.18(三年期)或3.03厘(五年期)升至3.5厘。而在罰息期期間,如申請者轉按至其他銀行,則需要繳付總貸款額1至2厘的罰息。
銀行要求申請者要「買定離手」
直白地說,銀行已預期申請者會在罰息期後轉按至其他銀行,只是在頭幾年對賭期間,銀行要求申請者要「買定離手」,「坐定定」直至罰息期完結。不過,如果息口下跌幅度大,例如就前述個案而言,在第五年跌至1.75厘的話,有機會在繳付罰息轉按後,買家首五年的總利息支出仍然有賺。
定息按揭計劃(五年期) |
定息按揭計劃(五年期);第五年轉至浮息計劃 |
|||
息率 |
利息支出 |
假設息率 |
利息支出 |
|
首年 |
3.03% |
$147,064 |
3.03% |
$147,064 |
第二年 |
3.03% |
$143,937 |
3.03% |
$143,937 |
第三年 |
3.03% |
$140,713 |
3.03% |
$140,713 |
第四年 |
3.03% |
$137,390 |
3.03% |
$137,390 |
罰息 |
總貸款額1% |
$49,000 |
||
第五年 |
3.03% |
$133,966 |
1.75% |
$77,227 |
首五年總利息支出 |
$703,070 |
$695,331 |
視乎實際息率下跌幅度和轉按時機
當然最終應該留在定息計劃抑或繳付罰息轉按,乃視乎實際息率下跌幅度和轉按時機。此外,大家還要留意今次的定息計劃不會提供按揭存款掛勾戶口,計劃亦不適用於居屋按揭。但銀行會視乎貸款額提供現金回贈,買家可以視乎自己對未來數年息口走勢的判斷,以及自身的財政狀況,再決定計劃是否適合自己。

作者簡介:黃詠欣擁有多年按揭市場經驗,並為地產代理監管局持續專業進修計劃課程導師,熟知各銀行及融資機構按揭流程及行情,致力推動按揭轉介行業走向更專業及更優質服務,助置業人士輕鬆完成繁複的按揭流程。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