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內長跑盛事渣打馬拉松剛舉行,跑手為賽事進行各種訓練固然重要,但賽後的紓緩同樣不可忽視。若有傷患而未能妥善處理,將可能影響日後的運動生涯。

馬拉松屬於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身體的負荷極大,尤其是腳、膝蓋及腰部。此外,長距離奔跑後,體內代謝廢物會積聚,因此適當的賽後紓緩對於減少肌肉僵硬、促進恢復及預防運動傷害至關重要。

多種紓緩方式幫助身體恢復

紓緩方式有多種,如遇到局部性腫痛(如踝關節扭傷),可進行冰敷以減少炎症和疼痛。此外,冷熱交替的方法可透過血管收縮與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快恢復。

伸展運動亦是重要的紓緩手段之一,能幫助肌肉放鬆、提升柔軟度,但應注意控制力度,避免因無法準確分辨疲勞與受傷而拉傷肌肉。

另一種有效的恢復方式是「主動恢復(Active Recovery)」,包括賽後當日的慢行與拉筋、其後的水中步行,及後期的「恢復跑(Recovery Run)」。此外,若需要進一步的專業紓緩,可透過超聲波治療這類非侵入性技術,利用高頻聲波促進軟組織修復與減輕疼痛。同時,徒手治療亦可有效放鬆肌肉、降低疼痛並促進修復。

渣打馬拉松,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香港中通社
渣打馬拉松剛於周日(2月9日),跑手為賽事進行各種訓練固然重要,但賽後的紓緩同樣不可忽視。

紓緩方式應因人而異

每名跑手的年齡、跑齡及體質不同,因此賽後恢復的時間與方法亦需因人而異。物理治療師程鈞筵教授表示,若賽後24至48小時內出現腫痛,可採用冷敷;而過了「急性期」後,可根據身體狀況選擇冷熱交替或熱敷。不過,急性期的長短因個人體質與恢復速度而有所不同,因此應留意身體狀況,適時調整恢復策略。

此外,跑手可穿著具有氣墊或避震設計的鞋款,以減少走動時地面反作用力對關節的衝擊。若有扁平足問題,可選擇合適的鞋墊來提供額外支撐。下肢腫脹的跑手亦可考慮穿著壓力襪,以幫助減少水腫並促進循環。

若在進行基本紓緩後仍感不適,應及早求醫,由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詳細評估,並採取適當治療,以確保身體能夠充分恢復,避免長期傷患影響未來的運動表現。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