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今日(1月9日)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研究發現香港政府的財政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不能單靠經濟增長的被動方式來緩解,而需要主動調整財政政策。
今年的《綠皮書》深入探討了香港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涵蓋主題包括財政赤字、股票市場動態、強積金制度、住房問題,以及探索培育活躍初創生態圈的新途徑。此外,綠皮書還審視了香港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氣候風險對香港未來經濟的影響。重點分析如下:
香港財政赤字: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
近年來,隨著香港的赤字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更在發達經濟體中排名前列,財政赤字已成為香港特區面臨的一項嚴峻新挑戰。研究發現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不能單靠經濟增長的被動方式來緩解,而需要主動調整財政政策。土地收入貢獻了相當比例的財政收入,但其波動也造成高風險,而往往引發收入波動,因而需要實行更審慎的風險管理。展望未來,政府需要在緩解赤字與推行財政政策之間做出平衡,而政府已積極主動調整財政政策。
另一方面,香港在多年來累積了充足的財政儲備。近幾年有所下降,但現今儲備水平仍處世界前列,下行風險有限。此外,特區政府應當充分利用政府債券計劃的額度,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而無損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並且藉此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
重振香港股票市場:降低滬港通門檻以增強流動性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以來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香港股市近年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市場表現持續低迷,IPO市場亦下行至令人擔憂的地步,以致市場活動顯著下降。市場流動性問題也愈發凸顯,外資流出和本地交易活動減少均有損市場穩定性。外資流出的趨勢不僅表明外部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消極預期,還反映出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帶來了重重挑戰。
為應對這些挑戰,政府必須積極尋求振興香港股市、恢復投資者信心的解決方案。研究提出一些潛在解決方案,包括:
- 吸引更多中東和東南亞投資者及龍頭企業;
- 降低滬港通門檻以增強流動性;
- 推出政府引導基金並優化兩地基金互認機制;
- 促進高頻交易;
- 便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 降低投資門檻以擴大投資者基礎;
- 加強監管和公司管治以完善投資者保障。
香港住房:將公屋租金與住戶收入掛鈎
自2010年以來,香港已連續14年被評為全球住房最難以負擔市場。研究通過分解人口、樓價和建屋數據,來衡量住房危機的分配效應。從研究記錄可見,大型公共房屋使大量本地家庭免遭私樓住房支出急升影響。然而,隨着私樓住房支出上升,公共房屋錯配問題頻生,私樓租戶的人口顯著增加。面積較小私樓單位的樓價和租金則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這類單位價格飆升,年輕租戶承擔了不成比例的重擔,逐漸缺乏在香港住房階梯向上流動的能力。
持續缺乏可負擔住房正阻礙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資,對本港經濟極為不利。為確保香港的經濟未來,政府必須深化住房和發展改革。香港應將住房政策重新定位為進取式城市發展,同時將重點從著重興建低質量的租住公屋,轉為致力建造高質量的自置居所。此外,當局應改革固有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將公屋租金與住戶收入掛鈎,以及由房屋局放寬對出租和轉售公屋的限制。
了解香港初創企業生態圈:框架與未來方向
隨著香港正重新思考其創新及科技發展,研究旨在從一個質量的企業層面微觀經濟角度,表述香港初創企業生態圈的發展,並探究生態圈結構與初創企業生命周期的關係。我們發現初創生態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階段最為薄弱,這亦是初創企業最需要支持的階段。由於科技創業在香港至今依然罕為人知,研究亦往往與業界需求脫節,以致難以衍生出產品和市場。此外,本地商學院與早期研發工作之間缺乏互動和融合,現有的加速器和孵化器計劃亦未能提供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工具。研究同時發現本港的早期階段投資者教育薄弱,並缺乏早期階段和中期階段創業資本。加上本港科技初創企業終端市場規模有限,或不足以支持大型和規模化的收入模式。
強化現有的初創生態圈
儘管香港表現出一定優勢,但研究揭示了一個關鍵痛點:在公司成立和概念驗證之後,由於往後資源匱乏,科技概念原型和商業可行性之間出現鴻溝。這一缺陷使初創企業難以吸引傳統創業資本。因此,港大經管學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以強化現有的初創生態圈,包括:
- 培養創新文化;
- 建立創新和初創企業的訊息交流中心;
- 促進跨院校合作;
- 彌合產業與初創企業之間的鴻溝;
- 支持市場擴展。
香港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的機遇與策略
在歷史上一直是國際上重要貿易樞紐的香港,正面臨着來自亞洲其他貨運港口的發展、跨境電子商貿的興起,以及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所造成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公司採取「中國+N」策略來擴展生產網絡和降低風險。隨著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在亞洲推動工業發展,鄧希煒教授認為香港必須重新定義其戰略策略性定位,專注成為中國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門戶,識別在區域供應鏈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並通過把握新全球化趨勢來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供應鏈各方之間的高效協調至關重要,理想的供應鏈應能靈活應對短期衝擊,適應中期變化,並通過激勵機制使所有合作夥伴的利益保持一致。香港可以利用其金融實力支持新的經濟活動,並作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樞紐。通過擁抱這些變化,香港可以保持其作為國際商業和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與香港前景
文章探討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三大層面 — 香港的競爭力、勞動力市場和安全考量。首先,要保持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各行各業都不能不擁抱人工智能。面對其他亞太區城市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科技戰,香港必須制定獨特的策略,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厚積實力。其次,我們觀察到這次的人工智能浪潮或對高技能、高收入工作造成影響。人工智能亦將深遠影響國際和本地的勞動力市場,在複雜的相互作用環境中,取代和創造林林總總的工作。第三,人工智能可能會對社會構成一定的安全問題,例如發生失誤、遭受黑客、病毒和軟件程式錯誤、存在偏見及歧視等。因此,政府責無旁貸,應教育公眾有關人工智能的威力和風險,並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責任和倫理考量的規例和指引。
五大政策建議
為了做好準備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香港可以考慮五大政策建議:
-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 透過舉辦培訓工作坊及提供資助,扶助機構採納人工智能;
- 支持大學和初創企業進行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開發;
- 利用獎勵措施和補貼,就人工智能招商引資;
- 檢視現有的人工智能規例及指引。
化氣候風險為發展機遇—— 香港經濟前景的政策啟示
香港是沿海城市,且地勢低窪,因此易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已歷經多次氣候災害。其中,強颱風侵襲和海平面上升尤其引人關注。因此,本研究以颱風和海平面如何影響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為重點,在不同氣候變化情況下進行情景分析,評估潛在經濟損失。分析顯示,海平面上升引致的資產損失可能更為嚴重,長遠而言尤其如此。另外,在較高碳排放的氣候情景下,三個所選公共屋邨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的資產損失將遠較颱風造成的損失為高。
七大政策建議
氣候風險若處理得當,可轉化為發展機遇。為香港妥善適應氣候變化,研究提出七大政策建議:
- 整合數據,構建地理編碼數據平台,以全面展開氣候風險分析;
- 活化更新舊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對新建築物選址應考慮海平面上升問題;
- 對脆弱社群給予更多關注;
- 改良氣候災害預測、預警和緊急應變系統;
- 構建氣候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市場;
- 支援早期氣候科技企業和氣候適應科技應用;
- 在實現淨零排放過程中不容小覷氣候轉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