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2024年即將完結,回顧過去一年樓市,特區政府全面撤銷辣招及放寬物業按揭成數,配合減息周期啟動,利好樓市氣氛,帶動一二手住宅交投齊升,惟樓價彈升力度有限,全年呈負增長。
港置:料一二手齊升明年樓價升逾1成
香港置業研究部董事王品弟表示,展望2025年,預期中央持續推出刺激經濟措施、減息未完、內地買家持續入市,料全年樓價有望上升超過10%。交投方面,預期明年會較今年活躍,料「一手漲、二手升」勢頭延續,估計2025年一手成交量有望達1.8萬宗,按年升逾1成;二手成交量進一步升至4.2萬宗;樓價全年升逾10%。
2024年樓市表現反覆 全年「量升價跌」
回顧2024年樓市,特區政府全面撤銷辣招及放寬物業按揭成數,配合減息周期啟動,利好樓市氣氛,帶動一二手住宅交投齊升,估計2024年全年一手成交量近1.6萬宗水平,按年增約5成,創2021年後的3年新高;二手成交量預料可達4萬宗,較去年升逾1成,同創3年新高,而全年樓價將錄單位數跌幅,呈「量升價跌」。
3大因素 2025年樓市「穩中向好」
展望2025年,本港樓市受惠以下3大因素,相信將呈「穩中向好」景況,3大因素包括:
- 中央持續推出刺激經濟措施
- 減息未完
- 內地買家積極入市
1. 恢復「一簽多行」初見成效
從旅遊發展局數字可見,2024年首11個月,訪港旅客人數達到4,025萬人次,而內地旅客達到3,094萬人次,已雙雙超越2023年全年數字;更重要的是,12月1日始恢復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因此上述數字尚未反映出來。事實上,香港餐飲聯業協會表示,受惠「一簽多行」下,入境旅客較去年上升,聖誕節餐飲業的營業額按年增加約8%,反映「一簽多行」成效明顯。
2. 減息未完
另一方面,近年樓價回調,加上高才通等專才來港推高租金,令過去兩年本港樓市出現「租金上升、樓價下跌」現象,租金回報率向上。若以撤辣後(以4月至11月註冊計算)購入的二手成交個案,並其後經由集團促成的租務個案中,近6成個案租金回報逾3.5厘;有3成租務成交的租金回報率達逾3.5厘至4厘水平,佔比最重,亦有約19%的租金回報率更逾4厘至4.5厘,更有約10%租務成交的租金回報率甚至超過4.5厘。
更重要的是,減息周期啟動,美國聯儲局自9月開始減息,而香港銀行於3個月內累計減0.625厘,除舒緩供樓人士的壓力之外,亦增加用家及投資者入市的誘因。事實上,隨著減息周期展開,近月定期存款息率已顯著回落。預期明年美國減息2次,相信本港銀行亦會跟隨,料按息水平有機會跌至3.25厘水平,將會有更多「供平過租」個案。
3. 內地買家積極入市
與此同時,撤辣後內地買家積極入市,由於他們來港置業已無需再繳付「辣稅」,加上本港減息步伐已經展開,對內地客及新香港人來說入市成本已經降低,故市場上不乏他們的蹤影。據香港置業資料研究部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按已知買家姓名作分析,2024年首11個月內地買家(以買家姓名的英文拼音鑒別)於香港樓市一手私宅註冊量共錄5,408宗,已較去年全年2,119宗大幅高出超過1.5倍,並創紀錄新高;相較整體一手市場註冊量按年約5成的升幅,內地買家一手私宅註冊量按年升幅更為顯著,反映內地買家相對看好香港後市,並積極於一手市場尋寶。
內地買家鍾情一手物業
若以新盤劃分,今年首11個月內地買家一手私宅註冊量最多的首5個新盤中,有3個均位處啟德,分別為天璽.天、柏蔚森及維港1號,單計該3個新盤,內地買家一手宗數已達800多宗,可見內地買家鍾情一手物業,尤其是新發展區,而啟德正符合他們的喜好。
啟德天璽.天為今年最多內地買家購入
啟德天璽.天為今年最多內地買家購入的新盤,今年首11個月該盤共錄404宗內地買家一手私宅註冊,並佔該盤個人買家約50%,亦即每2位個人買家中有1位屬內地買家;內地買家個案涉及金額約48億元,更佔該盤個人買家金額約53%,可見該盤深獲內地買家歡迎。相信啟德將仍是明年新盤推售焦點,再加上預期明年美國減息周期尚未完結,中央救市措施出台,特區政府積極吸人才來港,料將為港樓尤其是啟德帶來新需求。
貨尾盤佔比明年或挑戰5成新高
值得留意,今年新盤市場的特色,除了有不少內地買家入市,同時亦有不少為貨尾成交。今年的一手成交量當中,貨尾盤佔比已增加至4成半,佔比連升2年。由於目前庫存量仍有不少,相信明年發展商持續推出全新盤外,同時亦積極銷售貨尾盤,預期明年貨尾盤佔比或可進一步挑戰5成新高。
樂觀預測樓價全年升逾10%
雖然中美關係令市場增添存變數,但隨著減息周期展開,預料明年息口將進一步回落,帶動經濟和市況好轉。預期明年樓市將會「穩中向好」,若美國減息幅度及速度勝預期,相信本港樓市有望更為受惠,樂觀預測有助推高樓價全年升逾10%。交投方面,相信住宅買賣成交會較今年更為活躍,估計2025年全年新盤銷售量約1.8萬宗,按年升逾一成;全年二手住宅註冊量預料升約5%至4.2萬宗。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