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2009年,美國開始了推行實際是悠長的量化貨幣政策,不斷延續下變了無限量化,大家都容易想像到量化貨幣的結果是會令到物價上升,當然包括樓價!

筆者不斷提倡年輕人早置業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面,筆者不斷提倡年輕人早置業,因為樓價會在量化貨幣之下持續上升,這是必然的結果,但人們只是抱怨樓價上升,卻忽略了我們面對的是美國透過貨幣量化和「收水」下的「剪羊毛」,根本是一場金融戰,或者一場財富的保衛戰!

如果樓價沒有跟正比例上升會怎樣?

假設物價是因為量化貨幣而上升出現高通脹的話,但如果樓價沒有跟正比例上升,會出現什麼結果?無錯,正是財富蒸發!房地產這個重要的資產價格若下跌,市民就要面對上升的物價,財富就是如此被蒸發了!樓宇失去價值,政府的地皮也失去價值,那超過九成以上的政府賣地收入就會被蒸發!

樓價跌得過低是無贏家的

樓價跌得過低是無贏家的,政府福利減少,社會的資助亦一定減少!經濟欠佳一樣會令失業率漸漸出現。

政府舉債最終要還,無論是日後的日子或是由下一代來還!樓價上升有一半人受惠,同時亦有一半人是感到不快!但樓價下跌則全部人都不快樂!

發展商也要蝕本

筆者持續向從事發售樓花的朋友不斷請教,他們都認為現在「起樓無得賺」,因為過去兩年樓價跌的時候,建築成本仍以每年5%至6%上升,樓價下跌,再加上增加的成本已經蠶食了地價!

筆者認為政府要了解及求證一下我以上所說的結構性成本是否正確,如果正確的話,那房地產的問題就要盡快解決,因為愈遲處理,有關的建築成本仍然會繼續通脹下去,問題就會由零地價時代變為負地價年代,即是說就算零地價給發展商起樓,發展商也要蝕本。

樓市最後都會有回升的一日

筆者想說樓市最後都會有回升的一日,市場上始終有贏家,香港本來相對歐洲國家的均富,貧富懸殊是50比50,遠勝美國的1比99,但是輸了香港最後可能會走向3分2的人相對貧窮。

香港是金融中心,因為聚集人才和財富的關係,筆者認為暫時是穩定不倒的,問題是當港人蝕了自己的財富儲備,更可能換來大量舉債。

付出的其實是沉沒成本

樓價回升是發展商能起樓的階段,付出的其實是沉沒成本,始終要樓價回復到可以起樓及發展商能賺錢,政府的收入才會恢復,社會的確是不應該依賴房地產,但在可見的十年裡面,房地產仍是絕大多數的收入來源,政府不面對這個現實去盡快救樓市,其實是一個不斷耽誤時機的錯誤面對態度。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汪敦敬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同時創立的「龍市理論」準確推演到市場的變化,得到廣泛認同及高度評價。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