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在疫情過後的近兩年資本市場裡,業內行家均留意到印尼的新股上市市場非常火熱,而且在印尼交易所上市的企業都能得到相當不錯的估值。而另一邊廂,悶聲不響的馬來西亞首次公開募股 ( IPO )市場在今年的表現亦十分卓越,在2024年的首10個月,馬來西亞資本市場的新股上市數量,以及集資額和總市值都超過了其他東南亞交易所。
截至2024年11月中 馬來西亞IPO共籌集資金15億美元
今年年初至今,馬來西亞已有 46 家上市公司,去年為 32 家。上市公司數量也是自 2006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超過了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 42 家的最初目標。截至2024年11月15日,馬來西亞IPO共籌集資金15億美元,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市值達到66億美元,是2023年全年的兩倍多。
當地銀行融資渠道不算理想
筆者也剛到訪馬來西亞與不少資本市場圈子裡的公司會面探討,得知當地IPO市場表現強勁,大概始於疫情過後,政治趨向穩定,加上當地銀行融資渠道不算理想,不少企業都尋求經過公開上市而得到更多的融資和選擇。加上估值高,具備一定吸引力,機構和散戶投資者的參與度不斷增加。
馬來西亞IPO超額認購率已超過200倍
另外,隨著Google和微軟等科技巨頭宣布在馬來西亞投資數十億美元,不少外國投資機構都開始積極參與馬來西亞的資本市場,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使得馬來西亞IPO市場的超額認購率已超過200倍。
馬來西亞今年的IPO數量佔東南亞整體的IPO數量達三分之一,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和越南加起來的也僅僅有122宗,其中新加坡的IPO上市數量也只錄得個位數字宗數。
10家公司在主機板市場上市
在馬來西亞的40多宗IPO中,10家公司在主機板市場上市,另外有 35 家公司在 ACE 和 LEAP 市場(當地的次級市場,如香港的創業板)上市,大多數的為當地企業,不少是從事建築、基建、科技、以及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等行業。
預計中美貿易戰會持續激烈
筆者的當地不少朋友都認為2025年馬來西亞的IPO數量,甚至會比2024年的更多。尤其馬來西亞的中立地緣政治地位,也是一個強大的優勢。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筆者預計中美貿易戰會持續激烈,導致「中國製造」成為了西方社會貿易的禁忌詞。
不少中國企業都積極出海
不少中國企業都積極出海,不論是資金出海,或是企業出海。而馬來西亞在芸芸東盟國家當中,應該是中國企業比較願意和容易落戶的地方。馬來西亞華人群體亦因為語言優勢,絕對比泰國或越南等地,更能與中國企業老闆們溝通。
一般也能用英語交流
另外,在馬來西亞的商業世界,一般也能用英語交流,這也有利於中國企業與歐美溝通的橋樑。在外國直接投資 (FDI) 持續流入該地區等多種因素的支撐下,也難怪筆者當地的資本圈友人會對馬來西亞,甚至整個東南亞的IPO 市場在 2025 年那麼樂觀。
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上市的聲譽欠佳
不過在疫情前,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上市的聲譽也是相當的不好。大概有15家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上市,當中大概只剩下1家繼續在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其他的中國企業都因為各種的不良原因而退市或「被退市」。其中主要的是造假謊報,誇大在中國以外的營運狀況,據說有些甚至只是虛稱在馬來西亞或中國有生產線,但實際上都是臨時租用一些場地,再加上聘用臨時演員來瞞騙過來實地考察的投資者。
在馬來西亞境內必須有實際的運作
如此種種,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相關的監管部門亦都會特別留神注意,加緊調查。而最直接的,目前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馬來西亞交易所在審批中國企業的上市申請時,要求他們在馬來西亞境內必須有實際的運作,否則不予批准。故此,倘若有興趣出海到馬來西亞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都必須要注意。骨子裡,當地交易所未算很歡迎中國企業。
整個 IPO 申請上市過程相對簡單
無論如何,馬來西亞的整個 IPO 申請上市過程相對簡單,倘若投資銀行都做好盡職調查,整個過程大概就是6到9個月內可完成。另外,中小企老闆都會因為身邊的企業家朋友成功上市,而產生連帶效應,繼續吸引不少同類型或差不多規模的企業嘗試上市。
東南亞具備強大的消費基礎
加上,近年私募股權對東南亞中小企業的投資,也會希望在未來一兩年陸續退場,那麼在馬來西亞進行IPO也變得理所當然。其中因為東南亞具備強大的消費基礎和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故此筆者特別看好新型房地產、消費品、再生能源和醫療保健等板塊,這些對投資者都具備吸引力。
作者簡介:盧銘恩是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產業測量師出身,致力將創新科技帶進房地產業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曾獲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之傑出成就青年獎,在多達20個國家超過50場房地產會議中擔任講者,主理亞太區多宗房地產投融及資本市場上市項目。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