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在貿易壁壘加劇和市場准入門檻提高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對出海的需求日益增強, 而特朗普回歸白宮將對中國企業的出海策略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中國商務部(MOFCOM)和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數據,在2024年的首八個月,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達到7,89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5%。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2.5%

中國投資者在151個國家和地區中的6,762家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額為6,69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3%。在2023年,中國在東盟地區的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5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4.7%,而製造業仍是主要的投資領域,吸引了91.5億美元的投資。中國企業的出海需求主要體現在業務出海和資金出海兩方面。

業務出海的需求

  • 市場擴張:中國企業出海的首要目的是擴大市場份額。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尋求在國際市場找新的增長點。
  • 技術獲取:企業出海不僅是尋找市場機會,還是獲取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許多企業通過併購或合作迅速提升技術水平,例如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研發中心。
  • 成本優勢: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以降低成本,特別是在東南亞和非洲,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較低,可提高利潤率。
  • 應對貿易壁壘: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上升,中國企業面臨更多貿易壁壘,通過在當地市場設立生產基地可以減少進口關稅和貿易摩擦。
  • 全球品牌建設:出海是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如成功在國際市場運營將有助於建立全球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和合作夥伴。

資金出海的需求

  • 投資多元化:企業資金出海主要是為了分散風險,隨著國內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企業都希望在海外市場投資。
  • 獲取更高回報:許多中國企業希望在新興市場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這些市場的增長潛力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配置。
  • 促進國際化:資金出海有助企業加速國際化進程,通過投資可以更好地了解當地市場需求。
    應對資本市場波動:隨著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中國企業利用資金出海作出靈活調整,以應對不確定性。

兩者關係密切

中國企業對出海的需求在業務和資金兩方面表現明顯,兩者關係密切。在疫情過後的近兩年資本市場裡,業內行家均留意到印尼的新股上市市場非常火熱,而且在印尼交易所上市的企業都能得到相當不錯的估值。而另一邊廂,悶聲不響的馬來西亞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在2024年的表現亦十分卓越,在2024年的首10個月,馬來西亞資本市場的新股上市數量,以及集資額和總市值都超過了其他東南亞交易所。

馬來西亞已有46家上市公司

今年年初至今,馬來西亞已有46家上市公司,對比去年為32家。上市公司數量也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超過了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42家的最初目標。截至2024年11月15日,馬來西亞IPO共籌集資金15億美元,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市值達到66億美元,是2023年全年的兩倍多。

新加坡IPO市場趨勢

新加坡IPO市場雖然相對低迷,今年首10個半月共四宗凱利板IPO,籌資約3,400萬美元,與去年的3,500萬美元基本持平。但新加坡IPO市場有一個較積極的趨勢是,消費行業公司越來越有興趣回到新加坡凱利板上市,剛過去11月上市的嘉德娛樂(Goodwill Entertainment)便有約為25倍市盈率。

而且新加坡有著成熟的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框架,是亞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首選的上市地點。新加坡的金管局(MAS)還成立工作小組,評估並加強新加坡的IPO生態系統,使上市流程更便捷、更具吸引力。

2025年東南亞的IPO市場預期逐漸復甦

展望2025年,東南亞的IPO市場預期將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動下逐漸復甦。中國企業應把握市場機會,在東南亞建立穩固的業務基礎,制定自我造血的商業計劃,先進行業務出海,再建立品牌和擴展市場,最終於東南亞資本市場上市,以實現持續增長的願景。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羅珏瑜為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美國評估師協會認可高級評估師(ASA)及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MRICS),軟件工程師學士及財務分析碩士,2019年被美國評估師協會(ASA)評選為年度Rising Star,並於2021年榮獲第三屆金紫荊女企業家獎之創新科技獎,以表揚她把智能估價系統引入市場,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推動業界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