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碳權交易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機制之一,正逐步引起亞洲國家的關注與參與。在碳排放控制的全球壓力下,亞洲國家紛紛制定政策,設立碳市場,以降低碳排放強度,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亞洲各地區的碳權交易的現況、機遇及挑戰實在值得探討。

亞洲各國的碳權交易發展

先來觀看亞洲各國的碳權交易發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自2017年起啟動了全國碳市場試點計劃,旨在透過市場機制控制碳排放。到2021年7月,中國正式推出全國碳交易市場,此舉被視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體系之一。

覆蓋火電行業的大型企業

該市場覆蓋火電行業的大型企業,並逐步擴展到其他高耗能行業。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在探討提高市場覆蓋範圍和交易活躍度的措施,以達到更高效的排放控制目標。

韓國碳交易系統自2015年正式運行

而韓國是亞洲首個啟動全國性碳交易系統的國家,該系統自2015年正式運行,碳市場涵蓋超過600家企業,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至37%以下(以2005年為基準)。韓國政府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包括推動碳價波動管理和鼓勵企業間的技術轉讓,以提高市場效率和穩定性。

日本碳排放減量較為謹慎

日本在碳排放減量方面則較為謹慎,主要以自願性參與和地方政府主導兩種方式推動碳交易。而東京都及埼玉縣的地方碳交易項目是日本碳市場的代表,為企業提供了靈活的參與選擇。日本政府也積極探索國際合作,如參與「亞洲碳市場合作計劃」,以促進地區間的碳交易及技術交流。

東南亞國家的碳市場發展相對較慢,但近年來顯示出積極的趨勢。印尼和泰國等國正在研究並擬定碳交易相關政策,並著手評估實施區域碳交易系統的可能性。

新加坡2019年開始實施碳稅

至於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加上該國於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碳稅,其適用對象為所有排放超過25,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涵蓋電力、工業、交通和建築等行業。政府在2024年提高至每噸10新加坡元,並於2026年進一步提高到每噸15新加坡元。

碳稅旨在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

碳稅的實施旨在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實現新加坡的氣候變化目標,並促進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和能源效率措施。自實施以來,碳稅已有效地推動企業減少碳排放,並促進碳權市場的發展,也衍生對區域性碳交易中心的強烈需求,以發揮其金融和技術優勢,支持鄰國的碳市場發展。

展現出多樣性和潛力

亞洲地區在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展現出多樣性和潛力,各國依據自身的經濟結構和政策需求,採取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隨著全球減排壓力的增加,亞洲的碳交易市場將持續發展,並有望在全球碳減排努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動區域內合作和技術交流,將有助於實現更具效率和效能的減排目標。

碳權交易作為減少碳排放的市場機制,儘管在亞洲的發展日漸活躍,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同時,這一市場也蘊含著巨大機遇,可推動區域的環境與經濟轉型。

政策協調與一致性

首先,政策協調與一致性是一個重大挑戰。亞洲各國的政策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在碳交易市場的政策制定與執行上需要達成一致,以避免市場碎片化。此外,由於某些市場參與者有限,市場流動性不足,這可能導致碳價波動劇烈,影響市場預測和企業的長期減排計劃。

技術與基礎設施

還有技術與基礎設施的不足問題,因可靠的監測、報告和驗證系統是碳市場運作的基礎。但許多亞洲國家在技術能力和基礎設施方面還需提高,以確保市場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最後,部分企業對碳交易的理解有限,缺乏參與動力與專業知識,影響市場活力和交易的順利進行。

為亞洲提供了多方面的機遇

然而,碳權交易也為亞洲提供了多方面的機遇。首先是區域合作及經濟一體化,碳交易市場可以作為促進亞洲區域合作的催化劑,通過跨境碳交易提升市場規模和效益,促進經濟一體化。其次,市場提供的經濟激勵能引發企業投資於節能技術與清潔能源,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公眾對減排的認識將提高

此外,國際碳市場的發展可望帶來外資和技術,支持亞洲國家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同時促進國際減排合作。隨著碳交易市場的推廣,公眾對減排的認識將提高,促進全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和踐行環境責任。

合作機遇和產業轉型的契機

綜上所述,亞洲在碳權交易發展中面臨著政策協調、技術建設和市場流動性等挑戰。然而,這也為亞洲國家提供了合作機遇和產業轉型的契機。通過逐步克服這些挑戰,亞洲碳市場將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更加重要的角色。

回看我們香港的碳權交易市場規模也較小,期待香港的碳市場在未來幾年內有所增長,成為一個區內重要的碳交易中心。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盧銘恩是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產業測量師出身,致力將創新科技帶進房地產業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曾獲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之傑出成就青年獎,在多達20個國家超過50場房地產會議中擔任講者,主理亞太區多宗房地產投融及資本市場上市項目。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