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港生逐年增多,嶺南大學預期下學年學生將達8,000人,校舍供不應求擬向政府要求增建宿舍; DSE升學出路多元競爭亦相對較內地低,參加DSE考試的內地學生今年初達1,400人,內地補習機構以「DSE班」招徠,“陪考”可刺激港本地「考試經濟」。「BLUE COAST II」樓盤地理位置優越,坐擁鐵路及商場上蓋優勢,加上國際學校及名校林立,放租潛力厚,租金回報理想等優勢備受關注。
嶺大學生按年增1500人向政府要求增建宿舍
受各類人才入境政策響應及香港教育優勢吸引,來港人才鍾情教育之都,港校成為他們升學深造的不二選擇,也是高才家長為子女升學規劃的最優選。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指出,嶺大去年的學生人數約有6000人,本學年增至約7700人,增加近1500人。
西九M+大樓教學設施啟用 緩解教學設施需求
其中,約4000人是本科生,約3700人是研究生及博士生。隨著去年嶺大於西九M+大樓的教學設施啟用,已緩解教學設施需求,但宿舍則未能增加。被問到大學有無計劃增建宿舍,秦泗釗表示會向政府提出要求。校園用於科研的空間有限,計劃將部分科研人員移師深圳,在深圳建立研究院,相關工作已踏入最後階段。
DSE補習課程現商機
根據國際高等教育機構資料,香港擁有5所學府躋身百大之列,屬亞洲之冠,而韓國首爾擁有4所,上海、北京、新加坡各有2所,杭州及東京則各有1所。從上述資料可顯示香港的教育於亞洲區上的顯赫地位。事實上,通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很大比例連同子女來港,故這批人士對子女的教育是相當重視。
優待人才政策成助力
港府近年多項「搶人才」計劃,除吸引人才本身,連帶也吸納一班高才子女報考DSE。DSE升學出路多元,競爭亦相對較內地低。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今年初公佈,參加DSE考試的內地學生達1,400人,佔整體近3%。有內地補習機構更以「DSE班」招徠,標榜學生逾八成取得5科20分以上佳績,穩入香港八大院校。
「非本地生」比例及名額增至40%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指,因本港中小學插班名額不足,故不少高才來港後,子女仍留在內地上學,致出現在內地補習DSE課程的需求。大灣區融合大趨勢下,應考DSE補習課程亦成為「商機」。隨著本港院校的「非本地生」比例及名額由20%增至40%,內地學生報考DSE亦呈升勢。DSE補習課程收費能與IB、GCE等國際課程媲美。
提供來港應考「一條龍」服務
業界可向內地DSE考生提供來港應考「一條龍」服務,因大部分內地DSE考生來自中產或更富裕的家庭,相信不少家長都會陪子女來港應考,甚至參加模擬試,屆時他們會租住酒店,除了刺激教育行業生意,亦有助刺激旅遊、餐飲及酒店業生意,「考試經濟」或能打通內地DSE市場。
港島南區新盤備受關註
由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港鐵公司攜手打造,港島南區全新住宅發展項目「Blue Coast II」成為全城的焦點項目。
港島南區及「BLUE COAST II」項目一帶,這批深受歡迎的學校便佔約9間,例如有英基南島中學、英基西島中學、加拿大國際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港灣學校、弘立書院、滬江維多利亞學校、香港威雅學校、漢鼎書院等(排名不分先後),為不少家長及莘莘學子心儀的學校。
一般喜歡選擇新盤或樓齡淺的物業
美聯物業企業拓展高級董事謝梓旻指出,根據美聯移民的客戶的觀察分析,內地來港人士及專才客人的居所一般喜歡選擇新盤或樓齡淺的物業,而選擇的區域亦以新區為主導,他們會考慮購置或租住這類物業,加上租務需求帶動,故相信這類項目的投資潛力亦見優厚。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指出,由於「Blue Coast II」地理位置優越,坐擁鐵路及商場上蓋優勢,加上國際學校及名校林立,故項目匯聚眾多優點於一身,除吸引追求生活質素的自住用家外,項目投資放租潛力厚,租金回報理想,相信項目銷情將會火熱,延續旺勢。
內地人及專才選擇香港的原因
筆者認為,人才政策很大程度解決了本港教育學校生源問題,而能吸引到各類人才樂意攜帶子女全家落地香港的根本因素是基於香港在國際上的教育優勢。這批來港的人士鍾情本港擁有的各項優勢,而香港享有「教育之都」美譽,教育絕對是不少內地人及專才選擇香港的重要原因之一。
來港人才而產生的經濟效應
「補習經濟」、「租賃經濟」等都是服務於來港人才而產生的經濟效應,「BLUE COAST II」項目綜合各類優勢也因此成為樓盤新焦點,深受來港人士關注。呼籲業界響應政策做好「一條龍」服務,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帶動需求,讓香港繼續打嚮教育招牌,牢牢站穩教育之都的美譽。
作者簡介:鄭天殷是著名移民專家,現任香港上市公司美聯集團屬下美聯移民部主管,累積逾10年移民辦理經驗,足跡遍布全球世界各地,曾成功幫助數千多個家庭移民海外。 精通各國移民法規,接受海外及香港多家媒體採訪報導,對移民政策及動向發佈記者會,為移民業界指標。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