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國際)個人及商務銀行業務投資主管張浩恩編撰《中信銀行(國際)投資月報》2024年10月號,分析在美聯儲減息在即預期下的最新市場資訊分析,如中、港、美投資市場前景,以及投資啟示及策略等,詳情如下。

中港股市獲注入新動能?

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刺激借貸、減輕買樓供樓開支、提供流動性以刺激股市等等,範圍之廣為近年罕見,由過去逐一逐一政策推行,轉向通過多方向的引導性政策,力求更精准地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近年中央多次推出政策皆刺激港股上升,但升勢未能維持。2015 年港股「大時代」,恒指於3月至4月內升逾 20%,惟當時股市與經濟走勢背馳,加上中央收緊監管,恒指其後反覆跌至翌年2月18,000點水平才見底。

股市與經濟走勢不能長期背馳

前車可鑒,截至9月27日,恒指由月內低位升逾20%,並創年內新高,短期升勢過急,需慎防回吐。

然而,現時恒指預測市盈率只約 9.5 倍,而本輪刺激政策由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並駕齊驅,預期往後將有更多細節出台,加上人行表示用以投資股市的互換便利將來可以加碼,頗有無限量支持的取態,港股支持位或向上移,只是股市與經濟走勢不能長期背馳,投資者仍需觀察相關措施能否有效促進經濟復甦。

近年提振中港市場消息及恒指表現

中信銀行(國際)
中信銀行(國際)

債市部署多元化

美聯儲一開始便以較大幅度減息,姑勿論是為防經濟下滑、抑或考慮到大選等政治因素,美聯儲終於落實減息對整體金融市場絕對有利,尤其是債券市場。

若非極端市況(2007年減息周期遇上「雷曼」事件),減息周期下不同債市一般都能為投資者帶來正回報。

除了評級相對較高的政府債和投資級別債外,現時美國經濟溫和增長,伴隨降息將提高投資者風險偏好,有利資金流入收益率相對較高的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同時,再融資成本有望下降,改善企業的現金流和償債能力,降低違約風險。然而,若部分投資者認為經濟衰退風險未消,債券組合保持多元化始終較為可取。

各債券指數在美聯儲減息後一年表現(總回報)

中信銀行(國際)
中信銀行(國際)

美聯儲會否再大手減息成關鍵

美聯儲在9月大幅減息50點子前,美元指數已從高位跌逾5%,使一眾外幣反彈,聯儲局下次議息將於11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當局會否再大手減息將成為非美貨幣走向關鍵。

在美元走弱下,歐元和英鎊最能受惠。然而,歐元區在減息後經濟仍未見起色,9月歐元區製造業 PMI 仍處於收縮水平,歐央行持續減息或牽制歐元升勢。英鎊則需留意 10 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對通脹及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日圓匯率走勢未來將視乎通脹走勢

澳央行在9月會議上未有改變其鷹派立場,而鐵礦石價格止跌回穩及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亦有助澳元表現。紐元方面仍具息差優勢,但利率期貨顯示年內存在減息機會,或拖累年初至今升幅顯著的紐元。至於日圓,日央行委員在 9 月議息後鷹派態度略為逆轉,未來將視乎通脹走勢。加元則受美元走弱和加央行持續減息影響好淡爭持。

環球主要央行利率期貨預測

中信銀行(國際)
中信銀行(國際)

港股:投資策略宜把資產分散

自美聯儲於2023年7月暫停加息以來,全球引頸以待的首次減息終於在上月啟動,幅度為50點子,聯邦基金利率區間下調至4.75%至5%,歐美股市於9月再次破頂。中港股市亦不遑多讓,中國政府在美聯儲公布減息後接連推出刺激政策提振中港市場表現,盤活股市之餘,亦積極推出措施振興房地產市場,以刺激消費信心。過去中央多次推出刺激政策,均帶動港股上升,惟升勢很多時不單不能維持,更出現回吐。本輪中央推出的政策力度較大,有機會把港股的支持位向上移,尤其是港股估值一直存在大幅折讓。然而,為避免港股急升後回吐,投資策略宜把資產分散。

把資產分散自亞洲股市及債市

事實上,在美聯儲落實減息後,環球股市均見造好。短期內美元缺乏強勢,將有助資金流入亞洲股市,當中高息股和科技股,能爲投資者分別帶來股息和股價動力,有助提升潛在回報。同時,美國利率下降亦會吸引資金流入收益率相對較高的亞洲債券市場。對投資者而言,把資產分散自亞洲股市及債市,不單有助獲取不同資產類別的潛在回報,亦有助控制波幅。

相對看好澳元和紐元

匯市方面,短期內市場對美國進一步減息預期高漲,有利非美貨幣表現,當中以澳元和紐元相對看好。10月將會有紐西蘭、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央行舉行議息會議,當中以加拿大和紐西蘭央行減息機會較高。紐西蘭最新貿易及經濟表現均見回落跡象,但其息率在衆央行中相對較高,有機會為紐元帶來支持,但需注意減息預期或為紐元帶來波動性。澳元方面,在中國經濟刺激政策下,貿易伙伴澳洲的經濟表現或能受惠,加上澳央行鷹派立場未變,預期澳元能在非美貨幣中跑贏。

資產類別展望

中信銀行(國際)
中信銀行(國際)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