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發佈《房地產行業ESG洞察:全球視角下的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報告,綜合了德勤全球成員所的洞察,以探討環境、社會及治理(ESG)議題對全球房地產行業監管、戰略規劃、營運、估值、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影響。
德勤:開發商和投資者傾向與具ESG評估技術的公司合作
與當今許多行業一樣,房地產行業在應對 ESG 議題方面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持份者壓力。由於房地產企業持份者的廣泛性以及該行業在B2B和B2C領域的獨特定位,就ESG中的治理部分而言,房地產企業可能需要面對許多獨特挑戰。對公共部門的依賴、對社區影響的增加、多實體控股結構及其管理的複雜性等因素,都可能導致ESG政策制訂與實施工作變得複雜。
德勤中國房地產行業主管合夥人羅遠江表示,儘管房地產行業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涵蓋的 ESG 目標方面可能面臨多層面的複雜問題,但是現在採取行動正當其時。隨著ESG成為房地產技術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 ESG 納入其合作夥伴評估標準。有調查顯示,近八成的內地和香港開發商和投資者更傾向與具ESG評估技術的公司合作。
房地產行業應當考慮重要的ESG趨勢
為了建立有效並以信任為中心的 ESG 治理框架,報告建議房地產行業應當考慮重要的 ESG 趨勢,包括綠色建築和生態效益、公共事務、雙邊社區關係、無障礙環境、地方經濟、員工和建築安全、勞動條件和員工待遇,以及氣候韌性。
羅遠江續指,2011年建築僅佔中國能源消耗的 28%,但在之後的15年,城市化、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可能會使這一比例繼續增加。為了實現「3060 雙碳目標」,中國正加快應用綠色建築技術和標準,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聚焦綠色低碳轉型,並提出對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的九項要求,凸顯了中國房地產企業投資高質量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重要性。
利用技術進行ESG報告
ESG綜合報告能夠增強房地產企業對 ESG 相關風險和機遇如何影響其資產的長期價值的可見性。通過把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包括 ESG 指標和信息披露)綜合到一份報告中,房地產企業可以了解到 ESG 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互影響。
為實現 ESG 綜合報告,房地產企業需要使用強大的 ESG 軟件和硬件工具來收集、分析和報告 ESG數據。物聯網設備可以自動收集 ESG 數據,包括空氣質素、公用事業消耗、垃圾收集數據,並與建築管理系統相連接。
德勤中國風險諮詢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馮文珊表示,除了提高 ESG 數據管理和報告效率外,利用技術進行ESG報告還可以增加準確性和透明度,改善績效分析,並實現更全面的資產估值。在選擇 ESG 軟件工具時,房地產企業應考慮與現有系統的集成、數據可擴展性,以及沙盒、數字可視化平台和深入分析功能等因素。此外,相關解決方案亦需遵循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附錄 C2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GRI 、EU Taxonomy 等標準。
「建造業 2.0」計劃
2023年4月,港交所發佈了諮詢文件,就優化 ESG 框架下的氣候信息披露徵求市場意見,相關修訂將於2025年1月1日生效。兩個月後,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理事會(ISSB)發佈了 IFRS S1 和S2 兩項標準,亦對全球企業在企業治理、投資者決策,以及環境和社會責任的透明度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馮文珊補充,隨著社會變革不斷推進、環境監管不斷加強、相關風險不斷增加以及房地產使用者重新構想生活和工作方式,全新 ESG 標準和框架的發佈以及其與現有 ESG 標準和框架的融合迅速加快。這將有助於房地產交易各方基於相似準則進行溝通,並意味著希望深入了解投資的可持續發展績效、機遇和風險的投資者將能要求獲取符合相關標準和框架的信息。
隨著建築科技的興起,發展局自 2018 年開始聯同香港建造業議會推行「建造業 2.0」計劃,旨在引導行業向創新科技、專業化及年輕化方向轉型。近年來,香港建築行業亦積極發展創新技術,尤其注重數碼化、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應用。
綠色建築與循環經濟
這些技術的整合顯著提升施工的精準度和團隊間的協作效能,也進一步增強整體的建造效率。透過採納循環經濟原則和推動建築業標準化,建築公司可以提高建築性能並減少環境足跡,同時促進資源的再利用。
羅遠江總結道,據估計,房地產行業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0%,其中大部分來自建築的營運階段的能源消耗,反映房地產行業有巨大的減排潛力。隨著 ESG 議題對於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日益增強,且已成為董事會的關注重點,房地產企業應當在整個業務營運過程中融入 ESG 考慮因素。通過採用可持續發展標準和戰略性 ESG 框架,房地產行業有能力為實現國家的「3060雙碳目標」和推動香港的《2050年氣候行動計劃》作出重大貢獻。
更多ESG/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
「可持續發展嘉許計劃」調查:ESG行動廣泛滲透!近7成參與者為工地前線人員
德勤2024年商業地產行業展望:59%企業缺乏ESG合規標準要求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