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攻略】在面對困難時,要怎樣做才可以轉化為更具韌性、更能克服挫折的人呢?知名作家吳淡如就指出內心的堅強並非天生,並剖析逆境商數公式,提出4個構成高AQ的關鍵!詳情如下。
職場攻略:內心堅強非天生
在吳淡如的新著《窮思維、富邏輯:人生實用商學院之致富之前先自主》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內心的堅強並非天生,而是通過挑戰與自我對話逐步養成的。
當逆境來臨,不逃避、不尋求他人的解答,而是冷靜自我探問解決之道,這正是內心變得堅強的開始。
逆境商數(AQ)
保羅·史托茲(Paul G. Stoltz)提出了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AQ)的概念,通過一個公式揭示了抵抗挫折能力的構成。
- CORE = C+O+R+2E
- 抵抗挫折的商數=控制+歸因+延伸+兩倍的耐力
高AQ各方面更具優勢
這不僅是理論上的概念,透過臨床研究與企業實證,高AQ的人在銷售業績、創造力、溝通能力乃至於手術恢復上都展現出顯著的優勢。
這個觀點挑戰了大眾對於「成功者模型」的理解,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我審視方法。
關鍵(1)「控制」(Control)
在面對逆境時,「控制」(Control)的概念變得格外重要。問題不在於是否真的能控制局勢,而在於你是否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有人面對困難時容易放棄,覺得「時運不濟」;而有人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能控制結果,不讓情況惡化。
自我控制,而非控制別人
實際上,問題往往出在人們將控制力錯誤地用在了試圖改變他人而非自身上,這種行為不僅無益,反而可能令事態更糟。真正的控制,源於對自我意志的控制,而非試圖控制他人。
關鍵(2)「歸因」(Owing To)
「歸因」(Owing To)方式對於如何面對逆境至關重要。當遭遇挑戰,人們傾向於將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或內部控制。
那些常對外部因素如天災人禍責難,選擇外部歸因的人,往往忽略了自我改變的可能性,自我辯解成為放棄努力的藉口。相反,內部歸因不是自我責罵,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現狀。
失敗一定有原因
高AQ的人避免對自己或他人過於嚴苛,而低AQ的人不論是嚴厲自責還是指責他人,都忽略了積極努力的重要性。自怨自艾的人終將無人能扶,而將問題歸咎於外部的人,將難以在關係中獲得真正的幸福。
關鍵(3)「延伸」(Reach)
「延伸」(Reach)意味著「不讓損失進一步擴大的能力」。面對挑戰,有些同事選擇退縮,自稱無法勝任,儘管初來乍到時他們滿懷志向,承諾會學習與克服困難。這種態度,讓他們成為團隊的負擔,反而在他們缺席時團隊壓力降低。
吳淡如憶述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從鄉村到台北求學,面對各種挑戰和壓力,她從未放棄。在商學院中,雖然是個外行,但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努力學習。
堅信努力將帶來成果
這種堅持讓吳淡如在某些課程中獲得了A等成績。即使在面對不擅長的領域也從未退縮,始終堅信努力將帶來成果。
「寧可戰敗,不能白白投降」
這是吳淡如自勉的格言,它也提醒著她即使面對失敗,也不能輕易放棄,因為成功可能就在眼前。
關鍵(4)耐力(Endurance)
2E象徵著兩倍的耐力(Endurance),這種耐力超越了忍耐,它更多關聯於意志力。
史托茲將其視為面對逆境的關鍵能力,認為真正的耐力是將挑戰視作暫時的,從而保持樂觀主義。例如,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展現出的耐力明顯勝過項羽,後者面對失敗的承受力較低,反映了耐力也是在逆境中恢復信心的勇氣。
建立更強大的生存機制
塔雷伯在《反脆弱》一書中進一步闡述,經歷波折後仍保持堅韌的人,實際上建立了更強大的生存機制,體現了尼采的觀點: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這段描述不僅強調了耐力的重要性,也提出了通過挑戰成長的可能性。
逆來順受不是選項
AQ可不是逆來順受,它是擁有堅韌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壓力;光忍受是沒有用的,相信能夠用行動改寫困局的人都擁有開放的心態。在投資世界中,黑天鵝可能帶來巨大損失,但也可能是讓你找到低點的契機。
逆境反使火焰更旺
塔雷伯《反脆弱》講的就是:
風可能熄滅蠟燭,但也可能使火越燒越旺,人在極度脆弱的狀況下,仍可能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益。
更多職場攻略相關文章
- 職場攻略|工作會議有何作用?77%受訪員工:是為下一次開會|無意義的可致損失過億美元?5招提升開會效率
- 僱傭條例修訂草案|連續性合約418改為468|僱主成本僱員福利兩大轉變
- 香港薪酬趨勢2024|平均工資上升3.8%!8個主要行業人工升幅:近半加多過金融業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