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門】對投資略有認識的,相信都會聽過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字,巴菲特就是美國著名投資者,是全球第二位最有錢的人。而在富豪榜中,絕大部分都是靠做生意致富的,而單憑投資致富的,就只有極少數。
為何價值投資法值得學習?
認識我的讀者網友都知我是巴菲特的粉絲,我所運用的方法是他所運用的價值投資法,即是視買股票如同買企業一樣,不理短期股價上落,並以長線投資,運用Buy and Hold的投資策略。為何世上這麼多投資方法,我只跟從巴菲特的方法呢?
跟一位憑投資賺大錢的人學習
答案十分簡單,因為他的方法令他成為有錢人!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若我們要做某事,就應該向一個已完成某事的人學習,若我想學踩單車,起碼都要跟一位懂踩單車的人學習;若我想學游水,當然會跟一位懂游水的人學習。
所以,若果我想憑投資賺大錢,當然會跟一位憑投資賺大錢的人學習,而最賺錢的一位就是巴菲特,這就是跟從他投資方法的原因。
簡單最重要
巴菲特曾表示,他的投資方法一點也不複雜,普通人都能掌握得到,而他更強調,簡單的方法比高深的方法來得更有效。他視買股票如收購企業,不理短期股價走勢,不預測大市方向。只是買入優質股,長線投資,這就創造了巨大財富。因此,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大家都能學習,下次再詳細講述。
普通人都能掌握得到
巴菲特曾表示,他的投資方法一點也不複雜,普通人都能掌握得到,而他更強調,簡單的方法比高深的方法來得更有效。他憑這方法,成為全球頭10大有錢人,是憑投資股票賺錢最多的一人。
以低風險為大前提
首先,他是以低風險為大前提,並只投資自己懂的企業,不懂的就不投資,在2000年的科網股熱潮中,當全世界都投資科網股時,他卻不沾手,當時不少「投資專家」都笑巴菲特與時代脫節,這麼易賺的錢也不懂賺,應該早點退休。
但是,當科網熱爆破後,這些「專家」不止將之前所賺的錢全部報銷,更損失非常慘重,因不少科網股跌至一文不值,而巴菲特卻完全無事。
投資成功要經得起風浪
所以要投資成功,不止要懂得賺,更要經得起風浪,而巴菲特只投資自己懂的企業,這令他避過多次危機。記住,我們不是投資一兩次就完,而是一場馬拉松的長途賽,所以,懂得避風險,懂得守住財富,比懂得短期賺錢更為重要。
令他投資成功的秘訣:很小心出手
另一個令他投資成功的秘訣,就是小心出手。這點與現時坊間的投資形成強烈的對比,巴菲特每一次投資之前,都會很小心分析,要所有結論都確認這企業是優質企業後,才會真正出手,一年投資的企業也只有數間。
而現時不少「專家」、傳媒,竟然有本事可以每日推介股票,很難想像他們用多少時間去分析。巴菲特這個做很多功課,但很少出手的方法,令他的投資絕大部分都很成功。而一般的投資者若要學習,相信減少出手次數,待真正有好股票、好價格出現時才出手,相信長遠的獲利都會不錯。
長線投資的重要性
巴菲特另一重點,就是長線投資,他會很在耐性地持股,可能是持有幾年,亦可能是持有幾十年,若果出現很好的股票,他表示會永遠持有。
即是說,他不會理會股市的短期波動,忽視企業的短期問題,只一直持有優質股,耐心等待其成長,享受當中的複息回報。由於投資的都是優質企業,因此回報不錯,加上長線投資,所產生的複息回報就更驚人。在這幾個簡單要點綜合之下,造就他千億財富的地位。
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每年平均升約20%
巴菲特的旗艦公司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在1965年上市,每年的平均帳面值升幅約為20%。上市至今,巴郡的每股帳面值已經升了約10000倍。即是說,如果當日巴郡上市時買入1萬元,現在已經增長至$1億。
由於巴菲特不喜歡拆細股票,因此多年來會讓股價不斷成長,而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一股巴郡(BRK.A)的股票要$40萬美元一股,你沒看錯,是一股$40萬,即約港幣$310萬。
巴郡B股
由於在90年代有基金看到小投資者想買巴郡,但又不夠入場費,於是推出相關基金從中取利,巴菲特為避免這情況,於是決定發行巴郡的B股(BRK.B),現時巴郡B股為A股價值的1/1500。
雖然沒有投票權,但卻可以參加巴菲特的股東大會,花小小錢買一股巴郡B股,去見一見他,以及聽他幾小時的智慧分享,相信是相當超值的。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持有(BRK.B))
更多理財個案及股票投資入門內容
作者簡介:龔成(龔成Facebook專頁)是財經書作者,至今出版超過10本財經書,包括《股票勝經》、《選股勝經》、《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財務自由行》等,過往曾以萬元月薪滾出數百萬,現為股票班導師,身家過千萬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