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曾有網民在討論區表示自己仍有兩個改不了的窮人習慣,直言這些習慣大大影響社交和工作。《香港財經時報》整合8個窮人家庭難改習慣,即睇詳情。
理財方法|8個窮人家庭難改習慣
有網民曾在討論區以「有D咩細個遺留的窮人習慣 成年之後都改唔到?」為題發文,在文中分享兩個至今仍改不了的窮人習慣,當中包括:
- 不肯請人食飯
- 見客應酬狼吞虎嚥
不肯請人食飯
樓主表示,母親從少就教他「唔好周圍請人食飯,覺得蝕底」,但成年後他才明白「有機會請人食飯」,原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樣可以促成生意或者建立關係。
見客應酬狼吞虎嚥
另一個習慣就是在工作應酬飯局中經常大驚小怪,行為好像「食自助餐」一樣:「通常傾生意少不免係食高級中菜、Omakase果種。做Junior果陣成日大驚小怪,好似食自助餐咁。」直至後來,老闆提醒「慢慢食」、「呢D成日有得食」,樓主才驚覺失禮。
8個窮人家庭難改習慣
貼文一出引起網民熱烈討論,不少人認同樓主說法並留言分享自己的窮人習慣。現整合8個習慣:
- 「搭的士望實個錶」
- 「夜晚知道去食自助餐,早餐午餐都唔食 」/「食放題食勁飽」
- 「食雪糕/乳酪一定要舔番個蓋底」
- 「一兩蚊都計住 寧願行路多過搭車」
- 「洗頭水用完加水」/「沐浴露就黎用完就加水」
- 「淨係買特價嘢,見到大大隻sales就會埋去望下有信仰都唔肯奉獻」
- 「叫野之前都計住計住咁」
- 「底褲同底衫穿哂窿都照著唔肯揼」
窮人與有錢人特徵之別並非在於錢
很多時候當聽到別人問「窮人與有錢人分別」時,最常見的答案都是錢!不過於他們成功或富有前亦需經過一定努力,而窮人則或同樣有一些特質導致的,以下同樣列出數項,讓讀者們看看跟上述有錢人特質之分別:
- 不認為自己可成為富翁
- 認為有高學歷才能當有錢人
- 外出靠行路、地鐵或巴士
- 不敢轉工
- 追求安逸
1. 不認為自己可成為富翁
一名百手興家的千萬富翁西爾博德(Steve Siebold)早年曾歸納出窮人的思維想法,當中「不認為自己可成為富翁」是致窮之一。因為一般人大多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巨大財富,更會自問自己憑甚麼成為富翁。可是,會成為富翁的人卻會問:
- 「我跟別人一樣好,就是應該當有錢人」
- 「如果我能解決別人的問題,憑什麼我不該拿到一筆財富?」等
Steve Siebold解釋,因着富翁有這種信念,驅使他們努力往夢想前進。
2. 認為有高學歷才能當有錢人
高學歷可以擴闊個人知識,但不代表致當關鍵!真正的有錢人相信只要具備特定知識便可以。Steve Siebold表示,優秀的人尊重高學歷,但亦知道有機會靠獲取、販售特定知識致富。當然不少成功人士都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但這並非變有錢的先決條件。解決問題、獲得報酬,重覆這個過程才可令人致富。
3. 外出靠行路、地鐵或巴士
內地較早時瘋傳一張窮男人的特徵圖,其中一項是認為外出靠行路、乘搭地鐵或巴士的男人算是「窮男人」。
4. 不敢轉工
其次是「窮男人」均不敢轉工而且加薪全靠公司的加薪政策。他們大多不會跑去跟直屬上司談判,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待遇。或許這是跟有錢人的積極性之分別,相信有錢人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為自己獲應得報酬。
5. 追求安逸
有不少人都愛留在「舒適圈」或許是因習慣關係,不過富豪則愛面對未來不確定性。Steve Siebold指出,很多人首要目標是尋求生理、心理、情緒上的安穩。但世界一流的思想家知道要成為百萬富翁並不容易,追求安逸只會帶來壞結果。所以他們會不斷學習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保持心身安穩。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文章
- 匯豐生活質素報告|51%人退休後想繼續工作、香港人平均要儲860.5萬 才可嘆世界過退休生活
- 理財方法|Google工程師年僅22歲:目標計劃13年之後、儲500萬美元提早退休|背後全靠一個方法
- 理財方法|PayMe新條款停用不動帳戶、WeChat Pay一年不交易同樣:一文看清5大電子銀包安排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