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分析】Procter & Gamble(P&G)(寶潔)是全球領先的日用品企業,公司於1905年在俄亥俄州註冊成立,專注於美容、個人護理、清潔等日常生活消費產品。

1837年創立之初,P&G只是一個製造蠟燭和肥皂的小工場。經過過百年成長,慢慢演變成今日的大型日用品綜合企業。集團品牌的產品已遍布於近180國家,成為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心目中信賴的品牌。

美股分析| Procter & Gamble Co   

  • 股票代號︰PG.US
  • 市盈率:25倍
  • 每股盈利:$6.07
  • 市值:$3500億
  • 業務類別︰消費品
  • 行政總裁︰Jon R. Moeller
  • 主要股東︰Vanguard(9.48%)  
  • 集團網址︰https://us.pg.com

美股P&G 5年業績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收益(億美元) 677 710 761 802 820
毛利(億美元) 329 357 390 380 392
盈利(億美元) 36.3 127 140 145 147
每股盈利(美元) 1.45 5.13 5.69 6.00 6.07
每股股息(美元) 2.90 3.03 3.24 3.52 3.68

(截至30/6為一個財政年度)

Procter & Gamble(P&G)簡介

P&G主要通過批發商、電子商務渠道、會員俱樂部商店、藥房、百貨商店、分銷商、專業美容店等渠道出售旗下產品。現時集團產品已銷往至近180個國家和地區,並於約70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六個地區子公司直接開展業務。

以多品牌作為發展路線的P&G,在不同營運分部中,都有具知名度的品牌(如Pampers、Oral-B、Gillette、Head & Shoulder、SKII等),使集團於經營這些領域時,能處於領先位置,並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令集團產品長期保持市場需求。  

主營業務部分

集團業務主要分成五個部分:美容、個人護理、健康保健、衣物和家庭護理,以及嬰兒、女性和家庭護理,不少都是全球知名及領先的品牌。集團收入按地區計算,較偏重美國市場,長期佔總收入近4成半。五大業務分類:

1)美容

具全球市場有領先地位,包括頭髮護理、皮膚和個人護理。零售護髮市場擁有超過20%的全球市場份額,主要來自Pantene,以及Head & Shoulders品牌。在皮膚和個人護理方面,提供種類繁多的產品,從除臭劑到個人清潔劑再到護膚品,例如Olay品牌,該品牌是全球頂級面部護膚品牌之一,全球市場份額約為6%。

(2022財年佔總收入︰18.4% / 純利率︰21.4%)

2)個人護理

在剃鬚護理方面,集團刀片和剃鬚刀市場的全球市場領導者,佔全球份額超過60%,主要是Gillette和Venus品牌。電器方面(例如電動剃鬚刀和脫毛器)主要以Braun品牌在全球多個市場銷售,現擁有超過25%的男性電動剃鬚刀市場和超過65%的女性脫毛器市場份額。

(2022財年佔總收入︰8.2% / 純利率︰22.6%)

3)健康保健

口腔護理領域,市場上有多個全球競爭對手,集團市場份額排名第二,主要品牌有Crest和Oral-B,佔全球市場份額的近20%。在個人保健方面,是競爭的類別中的全球市場領導者,包括Vicks、Metamucil、Pepto-Bismol和Neurobion品牌的呼吸治療、消化系統健康、維生素和鎮痛劑。

(2022財年佔總收入︰13.5% / 純利率︰18.5%)

4)衣物和家庭護理

該部門由各種衣物護理產品組成,包括洗衣粉、衣物柔順劑等;和家庭護理產品,包括洗潔精和清潔劑和空氣清新劑。在衣物護理方面,集團通常佔據第一或第二的市場份額,擁有超過35%的全球市佔,主要品牌有Tide、Ariel和Downy。全球家庭護理市場中,集團份額接近25%,主要包括Cascade、Dawn、Febreze和Swiffer品牌。

(2022財年佔總收入︰34.5% / 純利率︰15.9%)

5)嬰兒、女性和家庭護理

在嬰兒護理方面,是全球市場的領導者,主要在膠帶紙尿布、褲和嬰兒濕巾方面領先,全球市場份額超過20%。在大多數主要市場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或第二,主要最大的品牌是Pampers,年淨銷售額超過70億美元。

女性護理品類同樣全球領先,擁有超過20%的全球市場份額,主要包括Always和Tampax品牌。其次,Always Discreet於個別市場中的成人失禁類別,擁有超過10%的市場份額。家庭護理業務方面,業務集中於北美地區,主要由Bounty紙巾和Charmin衛生紙品牌組成。Bounty的北美市場份額超過40%,而Charmin的市場份額都超過25%。

(2022財年佔總收入︰24.6% / 純利率︰16.6%)

6)其他

未分配給特定業務部門的經營和非經營活動部份,佔總收入不足1%。

企業核心優勢

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巨頭的P&G,通過科學技術持續創新,為消費者提供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是集團保持向前的重要核心,也是這企業的優勢所在。加上強大的品牌、市佔率,以及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及喜好,成為了這企業優勢不減,保持增長的要素。集團不僅因應市場需求,制定解決方案,同時,更提前洞察消費者需要,透過具遠見的研發策略,以抓著市場的潛在商機,每年集團於研發上的開支近20億美元。

集團擁有一支全球性團隊

集團擁有一支全球性團隊,致力於為Connect + Develop賦能,跟潛在合作夥伴共同尋找創新機遇。除了現有團隊和合作夥伴,集團於官網中廣邀市場上的創作者和專家,對一些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範疇和議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從而令到集團創造力和人材資源更加豐富。

科研營銷支援較好

作為初創品牌或發明家,自行創立品牌挑戰市場,成本和風險相當高,但跟P&G這類具規模的龍頭企業合作,不論科研,還是營銷支援都會較好,令成功機會大大提升。換個角度,集團雖然是行內龍頭企業之一,但總不可能100%掌握所有生活產品的解決方案,透過這種合作模式,長線能為初創者、集團和消費者創造出三嬴局面。

高效供應鏈 穩住產品供應和收入

首席產品供應商官Julio Nemeth表示:「P&G的供應鏈受到了大流行造成的破壞的極端考驗。需要適應新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安全協議、遠程工作和在家工作、日常需求和供應計劃中的實時決策、新的物流解決方案,以及在實施封鎖時,如何快速地對替代材料和供應商進行資格認證等限制。」

「供應鏈25強」排行榜 榜上有名

雖然之前的疫情令集團供應鏈面對重重困難,但集團於2021年再次獲得行業領先諮詢公司Gartner的認可,於2021年發布「供應鏈25強」排行榜中,再次榜上有名。Gartner將P&G評為五個供應鏈「Masters」之一(其餘四家獲此評級企業分別為︰蘋果、亞馬遜、麥當勞和聯合利華),P&G更是連續第七年獲此殊榮。

高效供應鏈可提高收入穩定性

Gartner發布供應鏈25強年度排名已有17年,主要表揚在全球供應鏈管理方面表現卓越的公司。過去數年,鑑於大流行疾病的挑戰,要管理好供應鏈尤其困難,獲得此認證可展現出集團供應鏈實力。供應鏈的效率關係到產品供應穩定性,對現金流有直接影響,故高效供應鏈可提高收入穩定性,令集團盈利波動風險降低。

P&G財務數據綜合分析

P&G是生活用品類的領先企業,產品種類之多,有多個優質品牌,在不少人生活中,都會應用到P&G旗下的產品。產品領域之廣,令生意整體穩定性提高,再加上大部分產品,都是偏向民生為主,具有抗跌力,會是一個穩健的投資目標。

股息以每年5%複合平均增長率成長

近年集團增長力略有提升,不過始終是偏向民生類的公司,加上規模已經相當之大,要長期高增長相對上困難。現時股價增幅大致跟標普同步,已算不錯。自1956年起,至今已連續第60多個年度股息金額有所提升,在過去十年中,股息以每年5%的複合平均增長率成長。

集團業務相當穩定

集團產品多樣化、環球業務、品牌優勢、市佔率、民生類產品主導等因素支持下,令集團業務相當穩定。由於業務發展空間有限,故集團每年派息比率平均高達6成,加上派息金額持續增長,算得上是一隻具質素的平穩增長及收息型的股票。

美股P&G投資策略

此股是平穩增長及收息類別,在估值時除了可用市盈率估值法,同時都可以配合股息率估值法和現金流折現法,去從多個角度去進行估值,從而得出較完整的分析結果。P&G長線發展正面,但增長力不會很高,投資主要目標是基本增長及穩定股息。因此,適合中低風險的投資者,若你是進取型投資者,此股就未必適合。

P&G股價不算太波動

P&G股價不算太波動,由於業務穩定,投資者可以利用月供或分注模式儲貨,現時市盈率約25倍,考慮到企業的質素及增長力,現水平算是合理區中上,分注投資可以,買入後長線持有。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上述文章只是企業分析,並不構成任何投資邀約,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自行花時間研究企業,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

更多港股分析及理財投資入門內容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龔成(龔成Facebook專頁)是財經書作者,至今出版超過10本財經書,包括《股票勝經》、《選股勝經》、《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財務自由行》等,過往曾以萬元月薪滾出數百萬,現為股票班導師,身家過千萬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