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個案】36歲讀者有現金75萬,可承受風險能力為中等,想入市股市後長揸,望5年後滾出約百多萬做首期買樓。投資組合應有哪些股票及應該如何配置?

理財個案(1)讀者來信:36歲有75萬買股票

Hello 成哥,小弟現年36,有現金HKD750,000想入市股市後長渣等待升值,小弟承受風險能力為中等。希望五年後可以滾出大概百多萬做首期買樓。請問應該可以有哪些股票選擇及應該如何配置?

謝謝你,非常感激你的回答。

理財個案(1)龔成老師分析︰運用「先增值 後現金流」方法 

當我哋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時,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方法。年輕人應著重於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就應著重保守類別。因年輕人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以承受較高風險,所以應以增長為先。

可投資「平穏增長股」和「潛力股」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股票,令財富增值較快,到一定金額後,可轉較平穩增值的股票。最後有相當財富時,才換成收息股去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以你現時36歲去計,策略上,你可以投資「平穏增長股」和「潛力股」。

每月5成儲蓄做月供

除了現有資金,建議你都考慮用每月儲蓄,去加大你財富增值效果。策略上,你每月5成儲蓄做月供。其餘先儲起,用一邊月供一邊儲蓄的策略。如果你現時無太多投資經驗和知識,或者唔想太過進取,潛力股這類風險較高的股票,你就不要持有過多,最多維持2-3成好了,甚至先集中係平穏增長股類。

可先投入20至30萬 分注買貨

等到你有一定投資知識﹐潛力股比重才相應調高,佔組合約3-5成,視乎你當時投資知識多寡、了解這些股票程度和風險承受力而定。現時大市只是合理區中下部,你現有75萬資金可以先投入20-30萬,用「分注」形式,慢慢買貨。

慢慢加注儲貨長線投資

餘下資金和每月所儲到的資金,就等大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才再慢慢加注儲貨,然後長線投資。在你打算買入物業的半年到一年前就要賣出股票套現,這樣,能夠避免一次過放賣,在價格上的風險。

理財個案(2)讀者來信:41歲月入12K 買牛熊證輸光積蓄

龔老師你好:本人今年41歲,月入$12,000,之前買牛熊產品輸曬,現想重新開始儲錢,但又唔知應該選擇邊隻好,可以每月$1,500至$2,000月供股票,請問那隻股票適合供股?今個月開始月供(0388.HK) $1,500,應該繼續還是應選擇其他股價比較低既股票較好?麻煩老師指點或提供那些股票適合現階段我可以選擇?謝謝

理財個案(2)龔成老師分析︰先用月供去做策略

牛熊屬於短炒的衍生工具,風險相當高,不建議你再投資,希望你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以後不要沾手這類短炒產品。未來增值方面,你可以先用月供去做策略,平衡買貴貨風險。

41歲應以增值為主

我哋投資增值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你41歲,應以增值為主,可以用「平穏增長股」 + 「潛力股」作組合,去創造一個增值平台。

港交所是典型的優質股

但由於潛力股波動性大,而且不確定性高,你現時可以投資的資金不算多, 因此,建議你先集中月供「平穏增長股」 。港交所(0388.HK)是典型的優質股,獨市生意,加上香港的金融中心角色,這企業有長線投資價值,適合長線月供。另外,你都可以考慮以下股票。

提升選股分析和估值能力

不過,你要明白月供方法雖然能幫助初學者在知識不多情況下,進行有限度的財富增值。但如果你想財富增值能力進一步提升,就必需加強投資知識,提升選股分析和估值能力。令你可以做到因應市況平貴,自行制定入市策略。

建議多讀投資相關書本、年報

因此,我建議你要多讀投資相關書本、年報,新聞和報讀相關課程。書本上,你可以睇我寫的《80後千萬富翁》、《財務自由行》和《股票勝經》,都適合初學者。另外,本人的【投資倍升股課程】適合初學者的,每一課後都會有指引比你,要你在一星期內找那些資料,溫那些內容,只要你跟著去完成,到你讀完整個課程後,你已能自己選股、投資、評估平貴,在投資上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

更多理財個案及股票投資入門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龔成(龔成Facebook專頁)是財經書作者,至今出版超過10本財經書,包括《股票勝經》、《選股勝經》、《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財務自由行》等,過往曾以萬元月薪滾出數百萬,現為股票班導師,身家過千萬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