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不少女士相信買名牌手袋可以保值,甚至將這些名牌手袋視為自己資產的一部分,就這樣跌進了將「耗材」當資產的陷阱。台灣作家為大家拆解買名牌袋保值的迷思,2種奢侈品更加會令人越買越窮,即睇詳情!

理財方法|拆解買名牌手袋保值迷思

台灣作家吳淡如在其著作《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時報出版)提到,女性不要迷信名牌袋是資產,只要曾經使用過,它就不會增值。而資產是能夠帶來現金流,將錢放進口袋裡的商品或服務。

作者的一名貴婦朋友很堅持她的Hermès(愛馬仕)柏金手袋(Birkin)是資產,直到她在某二手店看到一樣的手袋,只是略略被使用過,價格就只剩下原價三分之二。

用過的名牌手袋只有「殘值」

什麼是「耗材」?「耗材」會持續減損它的市場價值,並可能需要投入現金去供養。雖然說用過的名牌手袋仍有價格,但剩下的只是「殘值」,實在無法稱得上是可以增值的資產。大家在拍賣會上看到的高價柏金手袋,通常是由商家或名人提供,並不是來自於一般消費者。

有價值也可以是耗材

很多看起來很有價值、有用的商品,其實都是耗材,例如智能手機。只要蘋果推出新的手機,就會掀起一波熱潮,大家為了搶到新手機無所不用其極,還樂此不疲。但是即使手機功能再強、風格再時尚、再可以幫忙做生意,價值仍舊會逐漸減少,所以都是耗材。

耗材不等於沒用

「耗材」不等於沒用,只是物件本身不能夠保值或增值。生活中需要定義的耗材很多,但只要明白這些商品是耗材,就不會步入「我明明很有錢,為什麼後來會一窮二白?」的疑惑。

錯把「耗材」當資產

曾經有一位明星展示自己的手袋時這樣說:「她有很多的名牌手袋,它們就是她的家當跟資產。」原來她曾經在有財務困難時,賣掉前男友送的名牌手袋,從而換取一大筆現金以解決之後三個月的溫飽,之後她只要有錢就買名牌袋,因為覺得「物以罕為貴」,手袋精品在市場上相當保值,只要缺錢就可以變現。

戳破「保值」真面目

不過,所謂的「保值」並不是真的,能保住的只有「殘值」,至少還可以勉強換成現金而已。舉例來說,一個名牌手袋購入時要價40萬元,過了一年還能以75折的價格30萬元賣出,一般人通常會說它「相當保值」。但是這筆買賣代表這個商品無法帶來正現金流,除了10萬元的損失外,如果仔細計算,還要扣掉如果這筆錢放在銀行可以得到的利息,亦即是現金的機會成本。

拒絕保值的表面誘惑

除非是全球限量的款式,不然大部分精品手袋在二手市場的價格都被壓到很低,還要付出相當高的交易成本。假設一個在二手店賣30萬元的手袋,寄賣者基本上可能只收到12萬到15萬元。我們值得保有「會貶值但至少還有殘值」的東西嗎?聰明的你知道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2種奢侈品越買越窮

吳淡如認為以下2種奢侈品容易令人越買越窮:

  1. 名牌手袋
  2. 珠寶首飾

珠寶首飾也是耗材

同樣的道理也能夠套用在珠寶首飾上,吳淡如認為如果是自己配戴的首飾,就應該視之為「耗材」。除非該珠寶足夠稀有、夠大、成色好,可以登上國際拍賣會接受買家競逐,並在變賣時不減損價值的話,是可以被當成資產的。所以,基本上三卡以上成色好的鑽石,是可以視為資產的,但是不可忽視它的交易成本也很高,而且也沒有利息。

買來自用就不要視為資產

如果只是買來自用,例如一個要價5萬多元的C字頭名牌手鐲,二手價格差不多2萬元,就絕對不是資產。自己戴著高興就好,有一個也夠了,千萬別當成儲蓄資產般博命買。又例如有一些每年都會買飾金或小金鎖片「存」起來的女性,自以為保有相當價值,事實上只滿足了想購物的心理。

認清資產或耗材,避免越買越窮

吳淡如奉勸大家要正確判斷物品屬於資產或耗材,這樣就可以在消費時保持理性,合理化自己的購物行為,一廂情願以為買進的是資產,但其實只是讓自己越買越窮的耗材。

文章重點一覽

  • 切忌錯把「耗材」當資產
  • 大部分自用的名牌手袋和珠寶首飾都屬於耗材
  • 耗材無法帶來正現金流,只有剩餘的「殘值」
  • 購物時要認清資產或耗材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