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健康】鄭穎賢(Wincy) 本身是一個選擇性緘默症患者 ,於 2017年創辦「香港童協」, 希望主力幫助選擇性緘默症及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2022年再創辦了「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成為香港首個關注選擇性緘默症的NGO,目的是希望幫助一些因經濟問題而無法接受治療的孩子。

或許你會質疑:這也算是病嗎?Wincy可以用第一身經歷告訴你:千真萬確,她自小在陌生環境就會焦慮到結了冰一樣,恐懼到在學校也不敢出聲。由於亞洲家長普遍認為這是怕醜、文靜的表現,所以 Wincy的童年很是無助,充滿壓力。

拚命考取3個專業資格

教幼稚園時,Wincy想幫助疑似患有此症的學童,卻被質疑不具備專業資格。於是兼患讀寫障礙症的她,為了理想,運用工餘時間地完成了教育學碩士,誰知仍被質疑,於是毅然決定全職攻讀言語治療碩士,希望繼續提升自己。

不過,當Wincy取得第3個專業資格時,就發現其實質疑是無止盡的,最重要的還是心中的那份理念

創會路上難關重重

為理念奮鬥的道路絕不平坦,本以為申請了 NGO可較方便申請資助,幫助基層家庭,豈料要申請資助亦絕不簡單。Wincy 說:「可能選擇性緘默症對大衆來說仍然陌生,再者協會新開規模較細,要申請到資助或許仍需一點日子。」

Wincy團隊現在仍不斷為推廣選擇性緘默症而努力,現已有3人完成了選擇性緘默症訓練的海外培訓,並邀請了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加入,為孩子做評估診斷及服務建議,有時亦會於學校提供相關講座及教師培訓。

協會最近更推出香港第一本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繪本,希望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助孩子盡早脫離這種無法選擇的焦慮。

小朋友患選擇性緘默症,家長如何發現?

 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圖片:受訪者提供
香港首個「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還孩子一個健康童年|友健康

症狀:

  1. 在家似開籠雀,但落樓下卻不敢和人打招呼,在學校急到瀨尿也不敢舉手去廁所。
  2. 好驚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例如阿爸阿媽想公開讚他默書成績好好,也會極度恐慌。

建議:

  1. 先問一問小朋友的感受;
  2. 再找學校社工或老師幫忙觀察;
  3. 如果情況嚴重,建議找臨床心理學家及早識別;
  4. 盡量在6歲前(小一前)完成治療,避免延誤醫治而衍生其他更嚴重的焦慮症或情緒病。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友健康走訪城中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就著就著有關健康、綠色生活、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等不同主題,進行深入專訪,讓嘉賓分享在他們領域的信息和建議。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