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理財方法】錢要落袋才算賺!「贏粒糖,輸間廠」正是「高風險,低回報」的寫照。這種賺就賺得少,輸就輸得多的結果,其實是由投資者自己一手做成的。

投資入門|金錢錯誤的觀念及心理問題

由於投資者對金錢錯誤的觀念及心理問題,引至太著重賺蝕的數目,給自己無形的心理壓力;在長遠而言,他們會保留虧損交易而心急將獲利交易賣出,即是:壞的就要,而好的就不要!

自己親身把投資變成「高風險 低回報」

舉例說,某投資者買入了股票A及股票B,股票A升50%,而股票B跌50%,但這位投資者在股票A升了10%時已「先行獲利」,而股票B則死守不放,由原本沒有賺蝕自製成虧蝕,自己親身把投資變成「高風險,低回報」。

香港十分普遍的錯誤理財方法

這種錯誤行為在香港十分普遍,「股聖」彼得‧林區(Peter Lynch)把這種行為形容為「拔掉鮮花,澆灌雜草」,正是反映了「不止蝕等於不虧蝕」加上「錢要落袋才算賺」的後果。

思維被情緒主導

人們面對金錢問題時,情緒會較為敏感,思維很容易被情緒主導而非理性主導:當股票上升有潛在利潤時,因害怕「股價下跌令利潤化為烏有」的心理壓力逐漸加大,最終思維被情緒主導,只能賺取些微利潤。

投資原則:低風險 高回報

相反,當股價下跌時(無論跌多少),感情上會很希望股價能返回買入價,縱使希望與現實有一段距離,思維亦會因此被感情因素主導,而非事實與理智主導,引至不願意面對現實,最終造成更大虧損的結果。只要我們反其道而行,輸要輸得少,贏要贏得多,以「低風險,高回報」為投資的原則,便能輕鬆致富。

投資錯誤:「溝貨」與「分段吸納」

首先要清楚一點,「溝貨」與「分段吸納」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溝貨」是指當買入股票後股價下跌,然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拉低平均買入價。

股價持續下跌時 愈跌愈買

部分投資者更會在股價持續下跌時,不斷投入新資金,愈跌愈買,務求令平均價不斷拉低;不過,這會令投入的資金不斷增加,引至風險不斷上升,甚至造成原本沒有想到的巨大虧損。

「分段吸納」策略把平均價拉低

「分段吸納」則是將一注資金分成多注,以策略把平均價拉低,即是在投資前已一早計劃好。舉例說,阿加打算只會投資$100,000在股票A之上,他認為現價將會見底,因此在現價$10買入了10,000股($100,000),其後股價下跌至$8。

虧損的數目沒有因溝貨而減少

他希望拉低平均價,因此在$8再投入$100,000買股票A,但股價持續下跌,他再次溝貨,在$6再投入了$100,000買股票A,平均價雖然低於最初買入價$10,但總投資金額由最初打算的$100,000大增至$300,000!而虧損的數目沒有因溝貨而減少過(即是溝貨對虧損數目毫無幫助)。

採用分段吸納的策略

反觀阿乘,他同樣希望投資$100,000在股票A之上,但他沒有在$10的價位一次過投入,因為他明白沒有人能預測股價的最低位,因此他採用分段吸納的策略,將$100,000分成3注資金,即每注$33,000:

  • 第一注在$10的價位買入3,300股($33,000)
  • 第二注待股價下跌至$8再買入
  • 第三注此乃餘下的資金,若股價再下跌至$6時買入

緊守「總投資額不能高於10萬」的原則

要注意的是,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緊守「總投資額不能高於$100,000」的原則;若果動用全數資金($100,000)後股價仍繼續下跌,亦不會再投入新資金,而最重要的是,這個分段吸納的策略在投資前已經計劃好。

溝貨其實是將錯誤深化

溝貨最大的問題,是讓投資者在不知不覺間把投入的資金愈加愈大,令虧損金額不斷增加,到發覺時已泥足深陷。若果投資者發現自己的投資錯誤後,止蝕是最好的決定,溝貨其實是將錯誤深化。 當投資者眼見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價格不斷下跌,心理上會產生負面情緒,接下來的決定很易被情緒主導。

「返回買入價」作為前提

由於心中渴望能夠返回買入價,在投資決定上往往會以「返回買入價」作為前提,而非以該股票的因素為前提,因而產生溝貨的決定。但若溝貨後股價仍持續下跌,負面情緒將再增加,令投資者的決定更盲目不理智。

賭徒的特性:在輸錢後不理智地繼續賭

有點像賭徒的特性:在輸錢後不理智地繼續賭,只想著要贏回本金。 因此,較聰明的做法,是在買入前已經定好相關策略及總投資金額(因為這時較清醒),減少作出由情緒主導的決定。

更多股票投資入門及理財方法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龔成(龔成Facebook專頁)是財經書作者,至今出版超過10本財經書,包括《股票勝經》、《選股勝經》、《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財務自由行》等,過往曾以萬元月薪滾出數百萬,現為股票班導師,身家過千萬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