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跨境理財】無論是申請內地銀行戶口,還是開通內地支付寶微信支付,都需要一個可以收到內地短訊的電話號碼。《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可以申請內地電話號碼的服務,最平每月只需18港元,即睇哪一個服務最適合你!

申請內地電話號碼

港人可以申請內地電話號碼的服務大致可以分為3種,分別是:

  • 內地副號
  • 一卡兩號
  • 內地電話卡

前兩者由香港電訊商提供,後者由內地電訊商提供。

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內地副號

內地副號的服務非常簡單,客戶毋需更換SIM卡,就可以在香港接收到內地的短訊。內地電話號碼可以用以開通內地銀行戶口、電子支付工具、網上購物等,不過內地的數據和通話等服務都會按照漫遊來收費。

內地副號服務計畫

電訊商 服務計畫 月費
csl 「86-易」及「86-易」加強版 18-28元
3香港 內地副號服務 19元
數碼通 「智2通」 18元
SUN Mobile 中國號服務 18元

服務只提供給已上台之月費客戶

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一卡兩號

一卡兩號顧名思義是一張SIM卡有兩個號碼,使用這項服務的客戶毋需更換SIM卡就可以在中港兩地使用電訊服務,包括數據和通話。不過現時電訊商提供的一卡兩號服務大部分都是月費計劃,客戶在指定合約期內都要使用服務,因為不再需要一卡兩號服務而提前解約可能需要支付電訊商罰款。

一卡兩號|服務計劃比較

  • 中國移動香港
    • 24個月合約月費計劃
    • 內地、香港及澳門三地共享數據和通話分鐘
  • csl
    • 24/36個月合約月費計劃
    • 香港、內地及澳門數據漫遊組合和通話分鐘
  • 3香港
    • 24個月合約月費計劃
    • 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共用數據
  • 中國聯通
    • 24個月合約月費計劃
    • 大灣區不限速數據+香港數據
  • SUN Mobile
    • 12個月合約月費計劃
    • 中國漫遊數據+香港本地數據
  • 數碼通
    • 只提供給上台月費客戶
    • 中國通話分鐘
    • 數據按量收費

一卡兩號|月費比較

電訊商 服務計劃 月費
csl 中港澳5G服務計畫 298-598元
3香港 「共享大中華」月費計劃 188-328元
中國移動香港 5G大灣區計劃 208-368元
中國聯通 ONE大灣區數據共享計劃 198-418元
Sun Mobile 中港月費計劃 113元
數碼通 - 48-168元

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內地電話卡

香港人只要憑回鄉證作實名登記,就可以自行購買內地電話卡。內地電話卡因為毋需綁定月費計劃,而且可選服務也很多元化,所以比較有彈性,但是如果想要在香港都收到內地短訊就要開通港澳漫遊服務。另外,使用內地電話卡需要更換SIM卡,手機有雙卡雙待會比較方便。

上網需要準備VPN

內地電話卡的網路服務需經過內地的審查和防火墻的限制,一些港人常用的社交應用程式可能會受到限制,如果想不受限制地使用網絡服務,可能需要事先下載VPN以作翻牆用。

內地電話卡|電訊商

內地的電訊服務主要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提供,不過要注意國內的電訊服務並不是全部都是全國通用,在選擇服務時要看清楚。內地每個省市的電訊服務收費都有所不同,不過大部分港人都會選擇在關口購買內地電話卡,所以電訊服務通常會按廣東省計算。

內地電話卡|電訊服務比較

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
服務計劃 4/5G套餐 全國流量王 4G流量月包
月費 39-89元 29-79元 20-60元
國內數據(GB) 5/15 5-15 2-10
國內通話分鐘 30-300 100-300 -
港澳漫遊 2.9元/1日 - 20元/300MB

以上價格為人民幣

內地副號VS一卡兩號VS內地電話卡

內地副號 一卡兩號 內地電話卡
收費 18-19港元 133-598港元 20-89人民幣
服務 接收內地短訊 中港兩地的數據和通話 內地的數據和通話
更換SIM卡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申請方法比較

內地副號和一卡兩號都可以透過香港的電訊商申請,上台申請需要提供香港身份證和3個月內發出的有效香港地址證明。而申請內地電話卡則需要親身前往內地,並出示回鄉證作實名登記,不過在各個口岸關口就有大量的電訊商。

內地電話號碼懶人包|服務適用人士

每項電訊服務都各有優點和缺點,選擇哪一項服務主要是因應個人需求

  • 內地副號:不常前往內地,但有跨境理財需要,需要接收內地的短訊
  • 一卡兩號:經常往返中港兩地的人士
  • 內地電話卡:不介意更換SIM或者手機有雙卡雙待、經常前往內地的人士

編按: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一切以相關機構最新公布為準

更多跨境理財相關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