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天氣酷熱,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很容易便出一身汗,加上防疫的關係,口罩亦不能摘下來,導致小朋友更易出現一些「熱傷害」,並出現發燒、熱衰竭甚至中暑的情況。而這三個情況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體溫會異常地高,那應該如何分辦三者從而對症下藥?作為家長可留意以下症狀:

發燒

  • 體溫:38°C至41°C
  • 症狀:一般先畏寒然後體溫才上升
  • 原因:感染、發炎
  • 特色:忽冷忽熱
  • 危險性:視發燒原因而定
  • 治療方法:退燒藥有效

更多內容:常見疾病|7至10月特別容易肚痛 原來因為沙門氏菌活躍 嬰幼兒感染通常較嚴重

熱衰竭

  • 體溫:36°C至38°C
  • 症狀:頭暈、嘔心、臉色蒼白、抽筋
  • 原因:大量流汗,水分與電解質失衡
  • 特色:體溫不高,汗流超多
  • 危險性:較低
  • 治療方法:補充水分、電解質,退燒藥無效

更多內容:消委會口罩測試2022|30款中6款含菌量超標!2款性價比高口罩 

中暑

  • 體溫:>39.5°C
  • 症狀:皮膚乾燥、心悸胸悶、血壓低、頭痛甚至昏迷
  • 原因:因高溫導致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失調
  • 特色:體溫超高,但沒流甚麼汗
  • 危險性:體溫愈高,死亡率愈高
  • 治療方法:請緊急送醫

幼童中暑最危險

中暑比起發燒和熱衰竭相對很少見,是太熱又無法排汗散熱造成,會有危險性,尤其是嬰幼兒排汗功能不成熟要特別小心,有懷疑就要盡快就醫;而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汗流太多,水分和電解質失衡造成,夏天運動請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以減少發生!

資料來源:Baby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