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在這裡又要重提一點,生意其實只是一件替我們致富的工具,因此我們要用工具的眼光來看生意,若不明白這道理,就無法真正清楚自己的生意賺錢與否。

理財方法|做生意賺錢還是蝕錢案例分析

現舉一例,某人經營一間傳統祖業留下來的店舖,由於物業為自己擁有,因此不用交租,而員工只有自己一人,因此沒有員工支出,而這店舖每月都有「盈利」:

收支表(月)

營業額 $50,000
成本 $20,000
租金 $0
薪金 $0
雜費 $10,000
總成本 $30,000
盈利(虧損) $20,000

每月真有2萬元「盈利」?

表中可見這店舖每月能有$20,000的「盈利」,但若用市場價格的形式評估,結果又會如何呢?首先假設這店舖要支付租金,先評估該物業若出租能有多少租金,現假設月租$30,000。

要用抽離的眼光看生意

另外,要用抽離的眼光看生意,即店舖要支付薪金給老闆(意思是將生意獨立分開計算),假設市場同類工種薪金要$10,000,現在再看看這店舖究竟賺錢還是蝕錢?

收支表(月)

營業額 $50,000
成本 $20,000
租金 $30,000
薪金 $10,000
雜費 $10,000
總成本 $30,000
盈利(虧損) ($20,000)

香港不乏類似例子

原來這店舖每月虧損$20,000,這例子沒有誇張,今日在香港仍有類似的例子。這例子正確的做法就是將店舖結束,然後將該物業出租,就已經能每月收取$30,000的租金,比原有$20,000收入還要多,而自己亦有時間去其他地方創富或做想做的事。

更多內容:理財方法|兩夫婦拼博10年換財務自由!由負債30萬變40歲前提早退休!分享8招創富秘技

理財方法|理論歸理論 現實又如何?

不少經濟學理論都看似正確,難以反駁,但當實際應用起來時,卻完全是另一回事,而有些讀商科的人,雖然擁有豐富的經濟知識,但當投資實戰時,往往卻是虧損收場。

大部分經濟學理論 都假設人是理性

除了理論與實際有不同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絕大部分經濟學的理論,都會假設人是理性的,但這個假設不止令事實出現偏差,更令事實變得完全不同,這就是理論與事實兩回事的原因。

理論上會是愈多人買入

例如當價格下跌時,即是愈來愈平,理論上會是愈多人買入,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若果市場是冷靜理性的,的確會有愈平愈多人買的結果。

現實是沒有一個市場是理性

在現實裡,卻沒有一個市場是理性的,這以投資市場最明顯,市場經常情緒化,更久不久市場出現極不理性的情緒,貪婪、恐懼,已成了市場的一部分,這與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大為不同,造成與理論不同的結果。

更多內容:理財方法|30歲退休高手教路:5年間由2美元儲到125萬美元!財務自由分7個階段

股價下跌會產生恐懼情緒

在投資市場裡,當股價下跌,股票更平宜時,人們卻因這股下跌而產生恐懼情緒,由於擔心這股會再跌,因而變得不理智,選擇在更平的價位沽出股票。這是個別事件嗎?

愈跌愈賣 愈貴愈買

並不是,因為在理性與情緒之間,較影響當刻決定的是情緒,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這樣的,所以造成愈跌愈賣,愈貴愈買的情況。

在理論層面,人類會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這同樣假設人是理性,當股價下跌,持貨者若沽出就會蝕錢,就算他明知這股質素不佳,之後仍會下跌,他都不會沽出,原因是不想帶來虧損數字。

散戶在投資市場輸多贏少的原因

這行為並非令自己的利最大化,明顯是不理性的行為,但人就是這樣,而投資市場裡,有大部分人都如此,而這亦是散戶在投資市場輸多贏少的原因。

人類根本不理性

正正由於人類存有不理性,因此以理論去分析市況常有錯誤。當股價上升時,股價影響人的情緒,令人以為這股會繼續升,就算這股已比之前貴都會買入,而這就會令需求增加,股價就會再一步上升,之後又影響人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完全看不到理性的成份。

情緒化因素去決定

由於人的不理性,令投資市場常出現偏離合理價的情況,而由於人的情緒化,市況波動亦是必然的事,因為他們並非是理性的方法去衡量資產價格,而是情緒化等因素而去決定,故造成這結果。

理性投資 會獲得因別人虧損而得的利潤

不過反過來說,由於大部分人不理性,而這種不理性的行為令他們虧損,因此,只要我們理性投資,不止獲得原來的回報,更會獲得因別人虧損而得的利潤,這樣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