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個案】李先生,現年43歲,已婚不抽煙,育有一對兒女。第一次約見他的理財顧問後,發現現時存在著150萬美元的人壽保障缺口,需優先處理後才能繼續下一步的理財規劃。

強積金整合2022懶人包|查帳戶揀公司交申請!個人帳戶自己整合三部曲|財智三人幫

兩份壽險保額均為150萬美元

顧問因應李先生的情況,向李先生提供了兩份人壽保險(壽險)以供選擇。兩份壽險的即時生效壽險保額均為150萬美元,但在保費、保費期與及保障期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詳情請參照下圖),李先生應該如何選擇呢?

保費、保費期與及保障期各不同

計劃 保額 保費期 年保費
終身人壽 USD 1M

USD 0.5M
(首20年額外保額)
20年 US$17,721
定期人壽 USB 1.5M 每年續保 US$4,234

甚麼是保險成本?

要了解兩種壽險之間的保障內容與及保費的差距,我們必先明白壽險保費的構成。壽險的保費主要包括三個部份:

  1. 保險成本
  2. 行政成本
  3. 儲蓄資金

受保人年紀越輕 保費成本會越低

保險成本是保險公司依據投保人的性別、身體狀況、年齡以及吸煙習慣等客觀因素計算出來,為該投保人承保的風險水平對應的保費率。承保相同的人壽保額,保費率越高,保費就相對越高。受保人年紀越輕,身體狀況越好和沒有吸煙習慣等,都會降低承保風險,保費成本就會越低,相反亦然。

為什麼需要儲蓄成本?

假設一位現年30歲的男士現時的保險成本是1、10年後會上升到2、20年後上升到5、30年後會上升到10、40年後會上升到24。可見保險成本與年齡的增長關系並非線性,年紀越大,收入越少, 但同時因保險成本增加而衍生的保費則越來越多。

包含儲蓄成份的壽險

為了解決投保人晚年的保障問題,業界推出了包含儲蓄成份的壽險。投保人除了支付當下的保險和行政成本外,可投入額外保費作為儲蓄資金。保險公司會利用該畢資金作出穩健的投資賺取收入,來支付未來不斷增加的保險成本。

新型冠狀病毒保障|確診、強制隔離、住院、接種副作用!理賠形式逐一睇|財智三人幫

保險成本及儲蓄成本的平衡

儲蓄資金為零的人壽產品,就是定期壽險產品。透過增加投保人需支付保費裡的儲蓄資金,可衍生出回贈保費的定期壽險或終身型壽險。充足的儲蓄資金可以讓你獲得更長的保障期而無需繼續支付保費;進一步加大每期的儲蓄資金,在未來甚至可以賺取額外的收入,成為保單的價值。投保人可以選擇放棄保單,作出退保以獲得退保價值。累積年期足夠的話,投保人不但能收回保費成本,甚至可以額外盈利。 

定期壽險 vs 終身壽險

顧問建議給李先生的定期壽險,首20年內保費維持不變,由第21年開始保費會隨著保險成本的增加而增加。相比起終身壽險,李先生首20年能獲得的保障分別不大,但保費成本大大降低,更適合每月的可動用靈活資金不多的客觀情況。20年後,李先生63歲, 定期壽險的保費會躍升到US$19,965,即時超越了終身壽險的每年保費,同時終身壽險的保費期已經完結。

終身壽險的好與壞

63歲的李先生如需繼續受保,使用定期壽險的話便需繼續支付相對較高的每年保費,停繳保費的話保單即時失效且沒有退保價值;使用終身壽險的話則無需繼續任何繳付保費並獲得保障至終身。20年間,李先生的終生壽險總己付保費為US$354,200。於75歲時作出退保的話,李先生可獲發還總已付保費的保證金額,以及額外約US$456,000的非保證紅利,合共US$800,000。

定期壽險 VS 終身壽險

所以,在選擇定期或是終身壽險的時候,除了考慮現時的保費支付能力以外,李先生更需要為未來的狀況作出準備,特別是退休後的預計生活情況及安排。李先生退休之後,如果物業按揭還款已經完成,同時兒女已經獨立而無需依賴李先生提供生活開支,人壽保障缺口便會大大降低,以家庭目
障為目標而設立的壽險的目標可能會變得模糊,甚至不再重要。 

第二次索賠應如何處理?索賠順序注意事頂+所需文件+索賠時限一覽|財智三人幫

人壽保障與退休基金

踏入不同的人生週期,理財目標改變是很正常的事。終生壽險的盈利能力正好能配合步入退休期的投保人,其人生目標由家庭保障轉化為退休資金的配置。退休後的李先生除了可以拿回退保價值作為退休之用,亦可以使用保單逆按揭服務,抵押保單予銀行以獲取穩定的退休年金至百年歸老。

選擇上 沒有最好 只有最適合

當然,如果李先生自己有理想的投資渠道,在選用定期壽險的情況下,可以把省下來的保費轉化為未來退休資金的資本,說不定能有更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定期或終生壽險的選擇上,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姚俊龍是美聯金融集團財富管理總監,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 於2014年榮獲「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南華早報財務策劃師大獎」. 從業逾10年, 集保險方案及理財策劃於一身,一站式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