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創富法則:「良性循環」方法是儘可能把收入用來增加資產,資產又會產生更多的收入,這些收入又再增加資產,資產又再產生更多的收入……便會形成良性循環,金錢就會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不斷增加;當資產增至某數量,良性循環更會昇華至第二階段。

理財方法|為何散戶在最低價賣出股票?教你「良性循環」創富法則|龔成教室

良性循環:第一階段

現在我們先開始第一階段的良性循環,現舉一例說明:

第一年

  • 現在收入是$10,000,支出是$5,000,即是能儲起收入的一半,一年的可投資金額就有$60,000
  • 假設回報率為20%(在香港及中國的投資市場,這個回報率很常見),這$60,000就會產生($60,000 × 20%)= $12,000的資產收入(假設回報以現金形式發放)
  • 即下年的每月收入平均會增加($12,000 ÷ 12)= $1,000

第二年

  • 收入是$10,000(薪金)+ $1,000(資產收入)= $11,000
  • 支出不變下,每月可投資金額升至($11,000 - $5,000)= $6,000
  • 今年投入的新資金是($6,000 × 12)= $72,000,加上原有本金$60,000,第二年總資產為($60,000 + $72,000)= $132,000
  • 這$132,000就會產生($132,000 × 20%)= $26,400的資產收入
  • 即下年的每月收入平均增加($26,400 ÷ 12)= $2,200

第三年

  •  收入是$10,000(薪金)+ $2,200(資產收入)= $12,200
  • 每月可投資金額升至($12,200-$5,000)= $7,200
  • 今年可投入資金為$86,400,連同本金$132,000,共$218,400
  • 這$218,400會產生$43,680的資產收入,即每月平均$3,640

第四年

  • 收入合共$13,640,每月可投資金額升至$8,640,總資產共$322,080

這就是良性循環!

這就是良性循環,不單令資產增加,亦同時帶來收入的不斷增加,收入增加令可投資的資金增加,又再令資產增加……。

第五年後可以不工作

從上文解說可看到這個循環的威力,每月連同薪金的總收入不斷上升。在以上例子,是假設在第一年到第十年都繼續工作。其實,當進入了第五年,良性循環已進入第二階段,即是在第一至第四年繼續工作,而到第五年後可以自由選擇繼續工作還是不工作!

靠利息等資產收入也能生活

在第一年至第四年,良性循環已經令資產與收入愈滾愈大。當這情況一直持續,到了第五年,這時總資產已有$322,080,雖然這個數目並不是很大,但這裡則有特別意思:這個數目意味著不用工作,單靠利息等資產收入也能生活!

即是說,縱使沒有任何收入,毋須減少支出,財富亦會自己不斷增加!

良性循環:第二階段

現時的總資產有$322,080:

  • 一年得到的資產收入是:$322,080 × 20% = $64,416
  • 每月平均得到的資產收入就是:$64,416 ÷ 12 = $5,368

即是每月不用工作也有$5,368的資產收入,比每月支出$5,000還要多;在這個時候,就算甚麼也不做,財富亦會愈來愈多!

第二階段的創富公式

良性循環要進入第二階段,並不是看資產數字的大小,而是看這條公式:

  • 資產收入>支出

要做到並不困難,短短5年時間便已成功。若你認為20%的回報率較高,那便以10%為例:用相同的例子,即收入$10,000,支出$5,000,在第八年,總資產會滾存到$626,153,而資產收入便是$62,615,即每月平均$5,218,已經比每月$5,000的開支多,即已成功進入良性循環的第二階段。

【港元定期】4大虛銀港元定存比較|入場費100元起跳|有間三個月年息6.8厘|須符合3個要求

只要用收入的一半投資即可

若你說自己賺得很少,因此要較長時間才能做到,那麼你便錯了,只要支出是收入的一半,即餘下的一半用作投資,只需要10%的回報率,便能在8年達到這階段(不論收入是$50,000還是$5,000,都是8年)。

10%回報率 用8年可達良性循環

除非改變投資佔收入的比例或改變回報率,否則你能在數年間,單是資產收入已能大於支出,利用良性循環使財富自行增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龔成(龔成Facebook專頁)是財經書作者,至今出版超過10本財經書,包括《股票勝經》、《選股勝經》、《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財務自由行》等,過往曾以萬元月薪滾出數百萬,現為股票班導師,身家過千萬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