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來到談「價跌量減」的第三種股價走勢,就是當股價已下行一段日子,配合成交量在減少,並已降至低水平。有於成交量作為股價走勢的動力參考,倘若股價下行多持後,要見跌勢持續,必須成交量配合方能繼續成事;卻遇上成交量減至偏低水平,意味著沽壓已大不如前,視為股價跌勢已近尾聲。

以中遠海控分析|見價跌量減!靠甚麼來判斷股價真跌還是假跌?|聶Sir學堂

沽盤偏少 股價會被搶高「V」形反彈 

那時若出現利好消息,不論是關於大市、股份所屬板塊,或是個股本身,都會吸引大量買盤湧入。因著沽盤偏少,於是股價會被搶高,常見「V」形反彈。

以建設銀行(0939.HK)為例,於2020年7月6至8日分別收報6.52、6.56和6.57元,相對成交量約7.38億、6.15億和4.31億股,平均值約5.95億股,為「價升量減」形態。

屬「價跌量減」形態

自7月9日開始由高位回落,至同年10月5及6日收報4.98元,均在5.00元以下,而從2016年6月29日至2020年9月30日皆收在5.00元或以上,反映當時處逾四年低水平,於2020年10月5及6日建行成交量約1.91億和1.73億股,平均值約5.95億股。相對股價在高處時成交量平均值約5.95億股,減少近七成,股價亦於三個月約跌兩成四,明顯屬「價跌量減」形態。

用毛記葵涌分析|買入細價股錯過止蝕要坐貨!去與留如何衡量?|聶Sir學堂

「價跌量減」的第一種股價走勢

值得留意成交量少於2.00億股早於2020年7月17日已出現,當時約1.29億股,較上述約1.91億和1.73億股還要少。但以股價收報6.12元,較7月8日收報6.57元累跌不足7.00%,可見只是「價跌量減」的第一種股價走勢,股價在高處有回落跡象,伴隨成交量迅速減少。

怎樣判斷是見底回升還是「死貓彈」?

此外,於2020年8月11至19日,以及9月2至8日兩度回升,分別升幅為4.58%(5.68 → 5.94元)和3.90%(5.38 → 5.59元),當時怎樣判斷是見底回升,還是僅屬「死貓彈」呢?其實離不開觀察股價上揚時成交量狀況,於2020年8月11至19日成交量介乎約1.47億至2.12億股。

兩次股價走勢都是「死貓彈」

期內七個交易日,只有一日處於200.00億股之上,可見成交量偏小。至於從2020年9月2至8日則介乎約2.27億至4.56億股,雖較8月11至19日的成交量顯著增加,但於9月4至8日股價上揚之時,成交量卻由約4.56億股減至約2.48億股,出現「價升量減」形態,證明股價上升動力不足,故此兩次股價走勢都是「死貓彈」。

見底回升機會大

其後一直到同年10月7至12日,於四個交易日股價累升6.43% (4.98 → 5.30元),成交量由10月6日約1.73億股,增至10月12日約5.43億股,增幅高達2.14倍,配合早前股價已下行三個月,反映見底回升機會大。

價跌量減可分3種情況!學會解讀+及早部署最佳賺錢離場時機|聶Sir學堂

安心持股待升

於2020年10月14日 (10月13日因8號風球港股休市) 開報5.28元,收低於10月12日收報5.30元而適合進場。除了10月15日收報5.26元低於5.26元,其後一直2021年首季完結,亦未嘗見股價收低於5.28元,故此期間投資者可以安心持股待升。於2021年3月9日高見6.74元,較5.28元高出27.65%,歷時雖不足五個月,但賺不到三成難免令人認為回報率偏低。

「價跌量減」的案例解說

筆者觀點是此乃「價跌量減」的案例解說,旨在讓大家掌握怎樣識別股價是見底回升還是「死貓彈」而已。另外,大型內銀股本身於過去五年 (2016至2020年) 盈利增長多見單位數字,自然不宜對股價升幅有太大期望。建行於2016至2019年其中有三年股價波幅不到四成,介乎20.63%至39.20%,而上述約賺27.65%為波幅範圍內,所以績效表現已屬有所交代。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